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桌上的民国大先生

(2021-08-29 14:12:10)
标签:

鲁迅的饭局

绍兴会馆

知味观

东亚饭店

舌尖上的乡愁

分类: 那些书影人

看到博友“大漠刀客”推荐《鲁迅的饭局》,马上去找来看了。

如他所说:这并非八卦的书,而是在众多研究鲁迅的书之中,一本以小见大且非常有趣的书。

说起来,鲁迅研究走到现在,能够继续深挖的内容已经不多,似乎什么都已经给人写完袅。但这本《鲁迅的饭局》独辟蹊径,从“吃”入手,按时间顺序详尽记述了鲁迅先生从1912年到北京任教育部佥事开始,到1936年在上海去世这24年中参加过的一些重要饭局,再现了这位“民国大先生”最为日常和世俗的生活场景,也由此展开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民国文人交际画卷。

真是一本挺开眼界的书。

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在教育部当公务员。工资从每月 60大洋升到300大洋,达到佥事工资的最高档。有人精确兑算过: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185元人民币。鲁迅的300元月俸银相当于5.5万元人民币。这个工资水平,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工资持平。此外,鲁迅还在各个学校兼职教课,另有收入。鲁迅拿300元工资的时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拿120元,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拿8元。

这个收入,保障了他自食其力,坚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也确保了他“饭局达人”的实力。


餐桌上的民国大先生


鲁迅又是个实实在在的吃货。

鲁迅日记里共记载了北平有名餐馆共六十五家。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被文化界大V 胡适强烈推荐,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称鲁迅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给鲁迅吸了好多粉丝,为此鲁迅专门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点的菜都充分考虑了胡适的口味……啊,原来他们两人并非如以前知道的那般天生死敌,一度关系曾非常融洽,但后来竟然反目,甚为遗憾。叹息。

还有,鲁迅曾赴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的饭局。女主人王映霞谈及此次饭局:那时请客吃饭是常有的事,我们考虑到鲁迅是南方人,所以特地找了一家无锡馆子,是在四马路上的聚丰园,并邀请了柳亚子夫妇、郁达夫的兄嫂等人。席间谈笑风生,大家即席赋诗联句,鲁迅遂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原来这么著名的诗句,也是在“达夫赏饭,闲人打油”的饭局上赋得的。

鲁迅在北京时,还常去名列于“八大居”的广和居吃饭。记得当年我去北京,朋友请客征询我去哪?我不客气地直接点“广和居”,原因就是“那是鲁迅吃过饭的地方”。而鲁迅在上海期间,东亚饭店是他去得最多的一家餐馆,似乎每次外出吃饭,东亚饭店便是首选。哈哈哈这家店我也去过滴。

而有着“杭帮菜第一家”美誉的知味观,也是鲁迅很爱光顾的菜馆。今天的“知味观”干脆将鲁迅当成了做生意的金字招牌,我去过上海的北京的杭州的知味观,大堂里都见到挂着鲁迅当年在店里宴客的照片。

鲁迅很少在自己作品中描写食物,但有意无意间,会显出几缕舌尖上的乡愁:《在酒楼上》“我”进店就要了“一斤绍酒,十个油豆腐”;《阿Q正传》里有“油煎大黄鱼”;《风波》中出现的“乌黑的蒸干菜”……都是典型的绍兴菜。而《鲁迅的饭局》中则专门写了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向,挚友齐寿山说,鲁迅最爱“越鸡绍酒”;萧红说“先生很爱喝花雕,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夫人许广平担心他醉酒伤身,委婉地说:“不敢劝君戒酒,但祈自爱节饮。”他听进去了,后来就少喝了。广平夫人的谦恭温柔,也跃然纸上。

“大漠刀客”博友介绍:“百度了一下作者薛林荣,七十年代末生人。隐身甘肃天水,埋首故纸堆,认真研读鲁迅先生的所有日记,慧眼独具,大浪淘沙。——顺藤摸瓜,这个作者还出版过《鲁迅草木谱》,即将推出的还有《鲁迅的封面》《鲁迅的门牌号》……”

扎实的史料考据研究,加上一系列别致的“小视角”,娓娓道来的生动故事,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文学史之外的更为立体、更为丰满、更为真实的鲁迅形象。


连续好几篇都无法正常发出,要婶。我早无心去做什么提示牌了。各位见谅,凑合玩吧,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气味的信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