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

标签:
精彩纷呈的生活牛逼闪闪的人物自我陪伴冥冥之中找个人搭伴儿 |
分类: 自圆其说 |
“日本东京47.3% 家庭为一人户,市中心地带更达六成。这是否会降低BingDu的扩散风险呢?并不会。想想东京的地铁,地铁员工从背后将乘客推塞进车的画面实在太深入人心……”
啊,一个超级大都市,半数家庭都是一个人生活,这实在是有点惊到我。这么多终日独处的灵魂啊。不知中国大城市的这个数据是怎样的?——人是社会性那么强的动物,家庭、朋友、同事、圈子、微信群……在每一份陪伴中找寻安全感。
可与此同时,人又是活得那么孤单的物种,所以看到这个“47.3%”我才会觉得震惊。
……
上周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邀请我的人,是我的前同事,一个几年前从单位辞职的35岁的女孩。
她的故事,我基本知道,毕竟同事过好几年嘛。
她来自遥远的北方县城。很多人来到发达的城市,只是想摆脱原先死气沉沉的日子,过自由精彩的生活,见识牛逼闪闪的人物。但来了以后就明白,原来城市的所谓“自由”,只是因为大家都忙,没空搭理你罢了。
在这里,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我陪伴。独居的她,并没有因为一个人生活就敷衍了事。她在冰箱里塞满爱吃的食物,周末会认真做饭,有时间就看电影、看书、运动,心情好了会出门旅行,心情不好了会喝一杯。
有了大把时间的自由,她潜心钻研,做成了很多事情——瘦身健身,下班后跑步,周末去徒步。如果时间充足会把周边城市都玩个遍,还顺便找了一份采编博物馆的兼职工作。之后,她开始下班后做副业,凭借着时间管理优势和专业技能,赚了一笔又一笔副业收入,直到2015年,她辞职,自己做了一个线上工作室。
在单位时,她做过我的助手,我们经常聊天。她说,“有人担忧独居时间长了,难以进入一段关系。不过在我看来,关键还是要等到那个对的人吧。如果你真的需要一个人时时刻刻对你嘘寒问暖,随时帮你解决各种生活问题,那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保姆,而不是伴侣。”
我说,见过很多在外漂泊的女生,父母最终要求她回家的理由只有两条:买不上房子,找不到对象。
她说,很理解做父母的这种想法,不管是妥协还是拒绝,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意味着告别和适应,代价和承担,这是每个人甘苦自知的选择,没人能替代。我呢,我发现自己年纪越大,就越不能忍受老家的日子。也许一个人生活久了,会增长独立而纵深的思考能力?我现在走的每一步路,都能让我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和生活,这样也许能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她一个人生活,但性格开朗乐观随和,极有亲和力。她有好几个相处在十年以上的老熟人,有可以随时相约逛街、或者随时约饭的人;有让她放心把手术签字权交付的好朋友;有每年固定时间相聚的工作室伙伴……因为职业自由,可以随时去很多城市移动办公,有了更多机会与朋友相处。
……
再看看,像她这样的人,我周围其实还有不少。自立、优秀,有成就,充满活力,也并没有在感情上受过什么伤痛和刺激……只是也许当TA越来越成熟,心中想要的“那个人”反而会越来越模糊,而TA想过的生活则会越来越清晰——TA想的,只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与之分享生活,而没有这个人,也不影响TA的继续到达。这时候真的很少再去想谁对谁错,懒得掰扯,不如一个人生活。
所以我有时想,今天的单身男女,大多数时候是自己选择的。尤其是在财务健康、能自行负担各种物质消费之后。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种乐趣,并不是为了掩盖无人陪伴的寂寞,而是真有能力用每一种方式体验生活,也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更有能力负担岁月随之而来的等待——等待冥冥之中、等待不早不晚、等待灵魂震颤……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好不容易,做到了经济自信、做人自洽,所以不把“找个人搭伴儿”当作生活的最低保障;既然千辛万苦来到这里,这么高成本的活着,便不能辜负了自己啊。”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景观,还是普世皆有的状态?我不知道。但我真的挺欣赏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