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蛤蟆的油七武士姿三四郎不加掩饰就活不下去人性的可悲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罗生门》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一个武士被杀的案件,在审判时,事件当事人和目击证人却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陈词或编织谎言,导致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这是一部著名的描述人性的电影。
一直以来,我并不太热衷黑泽明的电影。早年的电影,胶片质量不好,别的技术也不好,放出来画面总是黑乎乎的,看《七武士》和《姿三四郎》的时候,根本不知所云;看大名鼎鼎的《罗生门》,还是直打瞌睡,旁人惊讶,觉得我有失水准。
多年以后,我读了黑泽明的传记《蛤蟆的油》,读完略略怔了一会,他电影里的许多细节逐一重现……好象终于懂得了黑泽明的孤独、愤怒和无奈。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其丑无比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吓出了一身油。这种油,却是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那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吓出了一身“蛤蟆的油”。
68岁的黑泽明以一个老年人的“模糊”,写了他人生的一些片段:孩提时代孱弱的“夜哭郎”,痴迷于绘画和电影,幸得启蒙而踏入电影界,最后如何执导《罗生门》等影片而成为世界级的导演……父母、哥哥都是令人心动的人物;还有意气相投、终生相伴的小学同学植草,开发他创造潜能的老师立川,前辈导演山本嘉次郎,电影与剑道、大地震、叛逆与彷徨、战争的阴影……都从黑泽明的视角跃然纸上,极富故事性和镜头感。
电影大师黑泽明(1910-1998)
黑泽明的文字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直率浓烈,正如他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是一个喜怒哀乐都毫不掩饰的人,能读到他有时扬扬自得的感觉;写到生气的事情,又会气得浑身发抖掷笔写不下去;悲痛起来会毫不掩饰地潸然泪下;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笨拙得“拨电话号码的手势像黑猩猩”的人……
他写的有一件事特别打动我。——当时为了拍电影《最美》,他训练参演的女演员们像普通人一样专心致志的劳动,不再有镜头面前的表演意识,只关心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每天在工厂上下班体验生活。结果这些女演员拍完这部电影后,基本都离开了演员行业,去结婚或去做其他工作,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普通人”。
他的文字不卖弄高深,他不是大师,不是电影泰斗,不是一个传奇,更不是神,他就是一个平常得你几乎认不出来的老人,一个夏天身穿老头衫、手持一柄蒲扇的老头,从街头巷尾走来……直到某一天,某一个合适的时刻,关于他的细节却会漫卷无边地涌动而出……
他愿意自己的人生,是这样开头而且的确是这样开头的:
“我光着身子坐在洗澡盆里。光线昏暗,我坐在洗澡盆里洗澡,两手抓着盆沿摇撼。澡盆放在从两边朝中间倾斜的洗澡间的地板正中间,被我摇得直晃荡,洗澡水噼啪山响,这么干大概很有趣吧,我拼命地摇这脸盆,结果一下子就把澡盆摇翻了。”
我想,对于某些七窍未通的摄影师和准导演来说,以后知道镜头该怎么给了吧。
他愿意自己的传记,是这样结尾而且的确是这样结尾的:
1950年拍《罗生门》,三个副导演读不懂剧本,黑泽明就给他们解释:电影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电影拍完后,公司老板看完样片大发脾气,说看不懂电影要说什么?一怒之下甚至取消了黑泽明下一部电影拍摄的合约。正在此时,《罗生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消息传来,紧接着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一跃成为了世界级大导演。
这一事件给日本电影界带来巨大的冲击,而先前大骂他的那个老板,则频频在电视镜头前面接受采访,大谈特谈“都是由于我的推动才拍成了这部作品”云云。
黑泽明看到了人性的可悲——人很难如实的谈论和评价自己。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罗生门”。
《蛤蟆的油》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因为黑泽明不能确信,他是否如实地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