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到底是什么?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勃拉姆斯贝多芬麦尔维尔《白鲸》 |
分类: 自圆其说 |
前几年去圣彼得堡工作的时候,偶尔和人聊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方总会惊叹:“这么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呀,你真有品位!”
我的天。现实世界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蹲过大牢,刑满释放后从未摆脱过债务、癫痫和赌博的梦魇,这个病人,这个赌徒,这个阴郁的神经质的人,在圣彼得堡最常做的事就是搬家,他严重缺乏安全感,他的作品《罪与罚》、《赌徒》、《恶魔》……犹如慢镜头中缓缓转过来的一张张隐痛的脸,不敢逼视,又难以漠视。
今天,他却成了“品位”的象征,读他的书,就是有品位的人呢。
还有巴尔扎克,按照当时人的描述,是个俗气贪吃的胖子,每当骗到笔预付稿费,他便迫不及待去搞花里胡哨的装饰,勾搭贵妇人,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觉得他没品位。
但今天,如果你书架上放一套巴尔扎克,人肯定会翘大拇指:有品位。
勃拉姆斯从小穷困,一度靠去小酒馆弹钢琴养活自己,沾染了一身市井气。据说第一次去李斯特家拜访,听李斯特弹琴,居然没礼貌地睡着了。他成名后,上流社会依然觉得他没什么教养,他自己都承认。然而这不妨碍他写出第一首交响曲,就被当时的人称作“第十交响曲”——从此贝多芬的九大部有了真正的接班人。
今天我们听勃拉姆斯的音乐,也算是有品位的象征了吧。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当年首演时,一些有品位的上流社会人士听了,觉得是乌鸦叫,毫无品位。大概那个年代,人们觉得听罗西尼的歌剧才有品位;贝多芬不够优雅。
但现在,贝多芬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听贝多芬也等于有品位。
麦尔维尔的《白鲸》刚出版时,卖得极差,美国人民觉得:这玩意就一个粗鲁水手写的航海捕鲸小说;一百年后,《白鲸》被承认为名著了,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把读《白鲸》与读《尤利西斯》并列,觉得这玩意简直有品位得没边了。
……
这都是些曾经被认为很没品位的家伙,创造了一些后世人觉得特别有品位的文本。
那么问题来了:这几位爷,到底算是有品位还是没品位呢?
或者更进一步:品位到底是什么?
我逐渐发现:品位是一个浮动的东西,是一个有话语权的圈子里默认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确;但品位,作为一个没有可度量标准的玩意,是会改变的。
回到巴尔扎克。他在不止一篇小说里,谈论如何追逐品位:去贵妇人的宅子与舞会里多加历练。在衣食住行每个方面都阅历与见识。背下天鹅绒、葡萄酒、烟草、家具、历史方面的知识。如此,自然便显出品位来。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里,基督山是一个水手出身的人,但只要对巴黎贵族们显得“我来自东方”,对历史、奢侈品、航海、银行业务都很在行,又有钱,自然就品位超凡了。
所以,品位是会变化的,而掌握品位标准的,通常是一个时代最有话语权的人。
如果你志在融入一个圈子,只要稍微跟随大家亦步亦趋,适当地保持缄默,就会显得合适,因为品位的话语权通常不由你操控,不必强去摆谱。比如在我的同事群里,看到最多的是自黑段子,末日预言,狗血笑料……用于自嘲,也是紧张工作之后的放松;如果有人企图发一段鸡汤文讨好大家,肯定会被认为“没品”,如果还拎不清地一发再发,踢你没商量。
但如果你的实力够硬气,就可以特立独行了,最后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让大家都觉得你才是品位的标准——虽然这需要时间,而且难度不低。
还有,如果你悟出,品位这玩意其实也没那么有趣,那就对了。
一个时代的品位,用后世的眼光往前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浮动的、飘忽的、跟风的、朝令夕改的、旨在让身处其中的人亦步亦趋不敢逾越的、为了营造鄙视链而存在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