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对逝者深情抒怀的冲动,也是一种修为

标签:
霍金李敖纪梵希时间简史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奥黛丽赫本玉树临风 |
分类: 自圆其说 |
3月 18日,李敖走了。为他送行的措辞风格是不统一的,用词是复杂的,赞他的道一句“大师走好”,“有趣的老头,再见”;骂他的则各有用词,比较多的是骂他的狂妄和花心,骂他“一辈子就会胡说八道”。
3月 19日,法国奢侈品牌纪梵希的创始人,91岁的纪梵希也去世了。网友们纪念这位大师,为他送行,说的是“致敬我这一生从来买不起的奢侈品”,这话听起来有些扎心。当然,更多的人知道纪梵希,是因为他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是“一生的挚友”。
这也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的诺奖颁出,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永远是“文学奖得主”。囿于普通民众的平均知识水平,我们基本上都无法顺利地解读诸如“细胞自噬机制”或者“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之类概念,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又容易引发价值观争议,所以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项,可以用来炫耀一下自己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熟稔,毕竟,谁还没读过书、识得字呢?
这大概是人们送别霍金、李敖和纪梵希时候,态度风格不一样的原因吧。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对霍金的印象,只有:霍金辐射、黑洞理论、《时间简史》三个词。我看到他去世以后,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迅速归于两极,赞他的说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贬他的,说他不过是个“科普作家”;更有各种揭秘曝出,霍金不过是他“幕后团队包装的产物”……
而在我眼里,霍金还是位“励志人物”,他身患绝症早已被医学判处死刑,只有两根手指能活动却从未停止思考。所以,如果要真诚地评价他,就不应该满足于套用几句浪漫文学化的“宇宙”和“星辰”之类的话。如果霍金被低估了,我们就应当挖掘他真正的价值;如果他被神化了,这个祛魅的过程就十分重要。不管怎样,霍金对科学的贡献绝不会随着他的去世而终结,人类在未来一定会重新评估他的价值。
李敖的文章和书我看过一些,知道他口无遮拦爱骂人,却也看过采访他的视频:大大的客厅里,几乎全部是书,桌子上是满满的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子夹起来的书稿,因为不停地写作会疲倦,所以他同时开写多本书,调换着写,以此解乏。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批评家可以指责他的观点,但绝不能指责他的文采;反对者可以说他强词夺理,但绝不敢说他肤浅无知。满腹才华仍然日日笔耕,老骥伏枥仍壮心不已,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但我确实不很习惯他的骂人。比如他说:“演艺界人古称戏子,是下三烂行业。中国老话骂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就是定论……”这是什么话?有人说,“他自己不也是娱乐圈中人吗?”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但是,我真的了解这个惯于口吐粗鲁狂言的李敖吗?也并不。
至于纪梵希,早年得人送我几瓶这个品牌的香水,开始了解这个人。他对时尚和女性的贡献,被誉为“只有真正热爱女性的人,才能从女性的角度让她们更美”,他设计的很多时装即便今天来看也很时髦;而他崇尚精简的时尚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纪梵希本人是个玉树临风的帅哥,他和奥黛丽赫本确实是一生的挚友,当然,反证是纪梵希先生是个同性恋人士,所以这郎才女貌的一对永远不会结婚。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圭琳·肯尼迪也是纪梵希的忠实粉丝,纪梵希的顾客,基本上都是些优雅名流富豪,如果你是职业女性,一方面对美有相当自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希望服装实用、耐穿并适应多种场合,那么你和纪梵希的距离大概是遥远的。
三位名人在这个春天先后离去,舆论一时间热闹非凡,但我一概推掉稿约,基本未发一言。不是我对他们不够重视,而是我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我想,学会在这些对自己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或根本就不了解的名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控制住抚今追昔深情抒怀的凑热闹冲动,对逝者同样是一种尊重,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