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

标签:
冯小刚《芳华》敢于触碰现实题材带头大哥爆米花电影无脑大战 |
分类: 娱眼 |
为什么有些费心费力拍的、也确实称得上是好作品的电影,还会票房惨败?而那些无论从什么角度,摆明了就是烂片的电影,却总是大卖?
我这个疑问,也许可以反过来推论:因为中国观众实在太宽容了,所以大概很少有人会费心费力去拍好一部电影。反之,拉几个流量明星,凑一个漏洞百出的剧本,导演随便拍拍,明星摆上几个好看的pose,电影风格赏心悦目,大家乐呵乐呵,票房结果也会很好看。
而投入几个亿,剧本一磨数年,演技派明星、戏骨戏精加盟,在片场摸爬滚打吃盒饭几个月甚至几年,费尽心计,拍出深度与内涵,结果票房走麦城的电影,不在少数。
成龙的《新宿事件》。这是他生涯难得的一部既有演技又有内涵的佳作,结果票房惨败。后来他拍的《十二生肖》,纯粹的爆米花电影,却有十几亿人民币的票房。
还有《万箭穿心》。颜丙燕主演,剧情、演技都逆天,票房仅仅只有 300万。这可是近几年难得的一部撼动人心,体会到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好片子,就像滚滚长江上的夕阳,一回首尽是沧桑,完全可以和张艺谋的《活着》媲美。然而在票房上,连响声都没听到。
上哪儿说理去!
还有《投名状》。据说亏惨了陈可辛。还有演员: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每一个都是可以独扛票房的狠角色,演技好,内涵深,画面有质感,然并卵,一样亏。
偏偏像《英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画面鲜艳,通篇讲着似是而非的空洞大道理的大片,却赚得盆满钵满。
《我是路人甲》、《一九四二》、《黄金时代》、《钢的琴》、《绣春刀》、《推拿》、《归来》……拍一部扑一部,简直成了恶性循环。
说到这里,《芳华》就绕不过去了,其实我本来不想说这电影的。——冯小刚依然在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着故事,但是故事本身超越了他赖以成名的贺岁段子片,当然这主要得归功于严歌苓的剧本。在艺术层面上,这部电影存在着不少缺憾:人物线索太散,视角太乱,旁白讨厌,前半段伊甸园式的文工团生活简直比我的大学时代还开放,和后半段突然的残酷显得脱节,要是没读过原著,看得一愣一愣接不上榫头也是肯定的……
看下来,我觉得真正应该赞冯小刚的是: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导演,敢于触碰现实题材、尤其是那个敏感年代的勇气。——中国电影浮光掠影的太多,有力度的现实题材却太少,从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到今年的《芳华》,冯小刚一再体现了自己“带头大哥”的担当,仅凭这一点,我给这部电影多加一分。
想起了几年前,冯小刚因为自己积攒了二十年的人气钱脉、苦心经营拍摄的《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公开炮轰国内观众“太垃圾”不懂得欣赏艺术,如今面对《芳华》的高票房他会怎么想呢?哈。我倒是有点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了,因为我也一直觉得,《一九四二》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冷静的叙述,有良心,不耍花活,没有高调,只有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沉浮。
记得当时,有些观众看了《一九四二》的反应,倒有点像片尾的旁白:“这些糟心的事本来我都忘了,你又说它,图个啥?”——我不知道冯小刚拍这片子到底图什么?但扪心自问,这部片子是不是给我们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却抹不去的历史?其还原的真实度和艺术性,不仅远在今天的《芳华》之上,也远远高出同是冯小刚拍摄的、回眸历史深处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
虽然每个人的观影习惯和爱好不同,但是这么一部电影,票房居然大败于当时的《泰囧》等等,今天想起来依旧忿忿不平,也难怪冯小刚会骂人。——是假冒伪劣吃多了,鲜鱼活鸡反而吃不惯吗?
你看韩国电影,口碑不错的,一般票房都能飘红。越是沉重的话题,越是深刻的揭示和思考,越能引发社会的热议。而在我们这里,稍微带点思考的话题、深刻一点的内涵,立刻扑成狗。——在电影市场,活生生地上演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无脑大战”。
真的,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