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富士山

标签:
日本九州大地震东京物语樱花盛开太平洋岛国荣耀和伤疤 |
分类: 城市日记 |
(手机摄于酒店阳台)
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
车子离开东京不久,就能见到这座横跨山梨和静冈两个县的山。这次在日本住的那家酒店很不错,推开房间的阳台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远远的富士山。月夜,深色的苍穹下山顶的白雪隐隐闪烁,我想,倘若叫个有雅兴的人来住这个房间,比如就像陈丹燕的那些旅行笔记中写到的那样,对,她是这样写的:“那个月夜,走进房间放下行装,我就想赶紧开一瓶白葡萄酒,好好地融入到这种震憾中……”而我这个人呢,又做不来这样的事,不过就是对着这座山,傻看看瞎想想而已。
想起自己来过日本好几次,每次都会见到富士山,但天空湛蓝,一座山峰宛如一个倒扣的银碗耸立云上的富士山,却只在电影和明信片上看见,一次也没有亲眼目睹过。——连日本人都说,想见富士山的真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它是一座活火山,山顶就是个火山口,磁场能吸附周围的云雾;日本是个太平洋岛国,雨量充沛,所以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富士山都处在云雾缭绕之中,就像披着一袭长纱,很难一睹它的真容。有位泰国公主,为了看富士山来过五趟日本,每次都是失望而返。这个,我跟那位公主遭遇相同,人品还没攒够吧。
不过这次住在富士山近旁,倒是纠正了我一直以来的错误印象。——总以为富士山是小巧精致的,从影像来看,它也是秀秀气气一座带有积雪的山。但是来到它的面前,就会发现它的高度还是非常惊人的,富士山高3776米,是日本的“第一高度”。——我们的泰山是1500多米,黄山是1800多米,华山是2100多米,原来它们都不如富士山高呐?而迥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这些山,都是体量巨大,整个山脉蜿蜒横亘非常雄壮;而富士山,只是孤零零拔地矗起的一座山,它以蓝天为背景,脚下就是绿树鲜花的平原,周边也没有群山的衬托和连接,显得格外的突兀,高冷,寂寞。
难怪日本人把富士山当作精神象征,它跟日本人的性格真的很像。冷静,抑制,极端而又难以捉摸。——想起那些印象深刻的以富士山为背景的电影,比如桃丽丝·多丽(Doris Dorrie)的《樱花盛开》,明显看得出这位德国女导演受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的影响至深,总想诠释“瞬间即是永恒”的主题。在《樱花盛开》的结尾:男主人公鲁迪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来到了妻子生前一直向往的富士山,在山脚下住了好几天,富士山始终云遮雾掩难见真容。有一天半夜,他起身推窗望去,蓦然发现笼罩多日的云雾,不知何时已经散尽,深蓝的苍穹下,那座神秘的银色山峰完整地呈现在了自己眼前!他在山脚下忘情地跳起了妻子喜欢的日本舞踏,在狂欢中离开了人世……一日见苍穹,一夜是天堂,很有点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
又想,一个人的真面目,其实也跟这富士山一样,难得一窥。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哪怕也男欢女爱,吃喝玩乐,种草养鱼,买昂贵的化妆品和流行的衣饰,花长时间去进修、健身和美容,但这些更类似于一种职业素养和道德,就像终日笼罩着富士山的云雾,因为我是个训练有素的世俗生活的参与者。——看到旧时的青楼女子,自小受到严格规训,床上卖力出色是习惯也是本分,甚而是尊严之道。然而她们的心却会向往那些不可得的东西,比如爱情。——所以我在职场结交那些积极入世的人,周全高效地做事,光鲜体面地生活。但在私人生活领域却倾向于迷恋那些“无用”的事物,喜欢有忧郁气质的人,读与职业生涯完全无关的杂书,过一减再减的带点洁癖的日常生活,这也算一种平衡法则吧。
还想起,聊天时同事说的话:现在穿着精致的套装和高跟鞋,在公司的格子间里做 PPT的那些人,和当年纺织厂穿梭在织机旁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每天忙着刷微信刷朋友圈的人,跟当年蹲墙根晒太阳嗑瓜子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我想了一下,承认她说得对。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终究会成为随风逝去的一群,带着我们这代人的荣耀和伤疤,还有许多我们难以言说、后人难以理解的秘密。就像眼前这座神秘的富士山,它就在人眼前,人却难以看清它,于是,山和人,都是寂寞的。
九州岛发生了7.3级大地震,岛上的阿苏火山被摇醒,烟柱喷出山口高达100米;多年前我曾去游览过的著名的阿苏神社,也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九州岛在日本南方,那里的樱花季该进入尾声了吧?——美丽刹那消逝,瞬间即是永恒,惟愿山、花、人,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