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2016-04-12 13:24:20)
标签:
天亮前醒来晚乌皖南黄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上个月底,我从日本出差回来,但见桌子上,积压的材料文件报纸信函堆里,有一本快递的新书《天亮前醒来》,作者晚乌。——通体淡蓝的格调,简朴的装帧,让人乱纷纷的心绪瞬间安静下来。
晚乌,是我众多的博友之一,来往也有好几年了,是博友之间的互访而已。感觉里不管是他还是我,写博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交友”,因此,我们大概都属于不喜欢把博友关系“兑现化”的那类人。——让交往停留在文字间吧,这是生命旅行中最好的遇见。——这次他出了书,才向我征询地址,说要送一本给我。
晚乌住在皖南,一个令人羡慕的地方,黄山。大学英文教师。具体年龄不详,猜测在30岁到35岁之间,这个年龄和职业,理应是潮流文化的推崇者和参与者,看照片,他的长相神情也是萌萌哒,我想,他的课堂上,肯定是女生多于男生的吧。但他书里写道,他们那个学校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远远多于女生,他只好对学生说:“大家都说同性相斥,但时间长了,说不定也会同性相吸的!”全班哄笑。
他的文字,也跟潮流文化向来没什么关系,出现得最多的词汇,是老街、水边、草木、柴禾、狗等等,他对由这些词汇衍生而来的皖南乡村生活,有一种执念,即便他已经走出了乡村,也是经常回去看看的。比如他这么写:“……秋天的田野,一点也不荒芜,蓼子花开得浓密,红薯在收浆,过不久农人会请它们回家;青豆颗粒饱满,这些植物要感谢土地赏赐的生命之美。感谢土地的还有一只蝗虫,它将产卵器插在砂石里,庄严而安稳,我用树枝拨弄它,它一动不动,不惧不惊。”这个,你像大学教师吗?倒是更像个乡下顽童,他说过自己,是“住在土地里的孩子”。
他又写,“今年的清明节,母亲让长途大巴捎来两个袋子。我哼唧哼唧背着走走停停,回家打开一看,刚出土的笋、未抽苔的莴苣、肥胖的蒜、炖笋的腊肉、做好的粑粑、粑粑面和馅儿,一份一份……”这个,你吃了还要写,还要叫我们看着,存心馋人是吧?
当然,他是个现代青年,他也曾从南到北,走过一个个城市,斑斓的风情在他眼前飘过也在他笔下掠过,但没有留在他的心底,在这些现代化的都市里,他始终只是个匆匆来去的过客。看他日常生活的细节,他会关心窗外的韭兰,关心池塘里的睡莲,震撼于办公室旁一种叫做“无患子”的树的佛性,小鸟和秋蝉的鸣声也能让他洋洋洒洒写下千字。他走在校园小径上,一颗松果不偏不倚砸在他的肩上,于是他开始接二连三地捡松果,装满了家里养水仙的小瓷盆,“我一直问自己为何要捡起一枚松果。我回答:在我们生活的嘈杂世间,总有一些片段或时刻,是平和寂静的,在某个瞬间,我们皈依内心……”
真安静。对的,这正是我长久以来读他的博客,一直都有的那种感觉:安静。——好奇怪他这种安静是怎样得来的?毕竟当今社会浮躁喧哗,到处都是“驿动的心”,安静的人太少太少了。是因为他天性本来如此?还是皖南乡村带给他的地气底蕴?亦或是读书多了,洞悉世事的结果?——说实话,我对此无解。但这种安静却令人着迷,还很有美感。
我来穿越一回吧。——晚乌,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个诗人叫王维,我觉得你和他可以做做邻居的。你看他写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安静啊。泉水流过的石头上布满苔绿,石头缝里藏有无数小鱼虾,这时,一轮明月恰好出得深山,照万顷松涛之上,隐隐有松香气息缭绕……隔着漫长的岁月,也不管身世境遇如何,滚滚红尘,皆过眼云烟,骨子里,你们都是对城市文明没有过多的留恋,审美一直投注于晴耕雨读境界的那种人。互相感念惺惺相惜,也许时不时的,你们会互访,你吟咏乡村俚曲,他回赠窄山浅水……这么想象的时候,连我都感觉自己涅槃了一回,暂时把俗世俗事通通忘记了,哈哈。
我曾经三次去过黄山,包括他书里写到的那些地方,合肥,徽州,屯溪,都去过。我一度觉得自己今后不会再去那里了,毕竟人生短暂,要去的地方又太多。现在想来,还真难说哟,也许以后还会去。——走过皖南的乡镇老街,没入黄山的云岚雾气,那些如腊肉腌菜一般浓醇美味的风情,撩拨得我这个习惯于晚起晚睡的人,也会忽然“天亮前醒来”,想起曾经在文字间认识的那个皖南人,问一声:“晚乌,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