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
(2015-03-30 13:23:05)
标签:
闲情偶寄陶庵梦忆一花一草一世界炉火纯青明清小品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说起明清小品,我最早读的是李渔的《闲情偶寄》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很庆幸在早年就遇到了这两本书,它们对我以后的阅读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明清之际人,明末应试不中,又逢改朝换代,家道衰落,他便不再应试,转而投身文化产业,他深谙市场运作,创作的小说和戏剧都极富娱乐精神,写作之余经营“芥子园书坊”,还做房地产生意,养了一个自己的戏班子,没钱花了也去达官贵人家里打打秋风。
《闲情偶寄》,一直被人当做类似“艺术理论”的作品,但我反复读下来,觉得其实全书主要讲的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涉及的门类甚广,有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甚至有专门文字谈论午睡的乐趣。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饮馔部”。并没有什么珍馐美味,也就是些最普通的蔬菜和饭食,但李渔惯于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舌头也和别个不同。比如讲到做面条。他发明了五香面和八珍面。就是把鸡鱼虾晒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共研成极细的末,加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再配以酱醋等调料一同和入面中。等到煮面时,汤中不再放其他的调料,清汤中吃的就是面的味道。——今天有人会照这样子做面吗,真想吃一碗咧。
另外,李渔对女性的审美影响很深远。他觉得女性之美,最重要的是“态”。——《闲情偶寄》里说,“态之于人,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这个“态”,即今人口中眼中的气质和风韵耳。
至于张岱,《陶庵梦忆》中鼎鼎大名的,要数《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又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遂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一直认为,这是写西湖写得最好的文字,素描几笔,风情跃然纸上。
还有他的书房。张岱跟李渔一样,也好声色美食,好读书,亦动亦静,亦邪亦正,明暗光影都全了,是虎虎有生气的人,他的书房亦是如此。“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冬则梧叶落,腊梅开,暖日晒窗……”真是室内室外混然一体,声色味皆入书中来。
能写出如此简洁大美的文字,我得说,不管李渔或张岱,他们首先是一个“生活家”。——他们挚爱这个琐屑俗世,一生都从容地沉浸享受于其中,一壶一杯一知音,一花一草一世界。说到生活的格调和品位,那时的人比我们不知高过多少?今天我们拥有的东西其实不少,可是并不幸福。所谓的“身在鄙视链,难有生活家”,我们都活在一个害怕错过潮流,害怕个体价值被降低的动荡怪圈里,活得特别紧绷,永远是行色匆匆,担心错过任何一次机会,担心漏掉任何一个信息。比如现在到处掀起了“全民创业高潮”,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很多种表达和声音,很多人沉不住气,不甘寂寞,自我评价不当。其实中国人生活的大环境,可供选择的东西并不多,大家容易出现的是一种分裂状态,一面空前紧张,一面又娱乐无底限;一方面信息焦虑,另一方面自我感觉好,瞧不起他人。——这个世界,能当个正常人就不容易了。
“通红的炉火与纯青的炉火是谈不投机的。”——这又是聪明的木心先生说的话。我觉得用来说李渔和张岱是极适合的,他们都是纯青的炉火,而如今,通红的炉火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