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改变了多少?
(2015-04-13 13:28:04)
标签:
职场规则深思熟虑理解力和包容性脆弱自我调整 |
分类: 自圆其说 |
一个人还在成长的证据,是每过一段时间(比如三五年)回头看自己,会发现当时的自己的幼稚,在别人眼里显得可笑,自己也为当时的举动觉得尴尬脸红。
到我这个年纪还在成长的感觉,经常是令人沮丧的,毫无欣喜可言。因为之前我一直希望自己已经极为成熟而从容,能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要影响什么人。——如今我觉得这种想法已经很遥远了。
五年前的春天,我的一个同事忽然辞职了,南下深圳,应聘了一家新媒体的工作。他一向工作出色,几乎是我们这里搞大型媒体活动的“顶梁柱”,一个人带出了一个团队,从创意策划开始,继而跟进招商运营,再规划宣传推广,直到现场的所有细节,都是他一手管理运行,在同行间名声大噪,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力,他的职位因此几度提升,大家都觉得他春风得意,舞台广阔……怎么辞职了?
据说这里的领导一直在竭力挽留他,看来没什么用,一切发生得很快,等大家都知道这消息时,他已经去了深圳。我倒是有点理解他,因为他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那种沉静的外表之下还有一个“我”的人,他的辞职出走看似突然,却肯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多久我正好要去深圳参加一个会议,临走时,领导专门跟我说,听说你跟他关系很不错?去深圳顺便找他聊聊吧,四十出头的人,重新打天下不容易,我们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得,本来去开会是个轻松事,胡扯一番,交些朋友……被领导这么一说,弄得我此行像是有了任务——要去找到某人,最好游说他回来。
当然,结果是很沮丧的。我到深圳的第一天就打了他的电话,整个会议期间跟他联系好多次,他都以“实在没时间,对不起啊”没来见我,最后一晚我推掉会议的晚宴跟他说,那我来看你吧?他又以马上要出差北京为由谢绝了,我很生气。——以我跟他之前的交情,原以为一到深圳他就会忙不迭跑来看我的呢。于是我在电话里说了几句狠话,还把他的电话号码剪切下来用短信发回给他,以示绝交,他那边则回以沉默。
就这样过了整整五年,我跟他之间再无任何联系,就像彼此从来不认识一样,偶尔想起也觉得稍有奇怪,但又想反正一切已经过去了。——直到今年春节,他忽然打电话给我,他父母仍在苏州,他回来看望老人的,说了几句“过得怎样”之类的客套话(他工作还是很忙很艰难,但一切已经上了轨道,势头尚算良好)之后,他就着急问能否一起喝个茶,想当面跟我解释一些事。于是他和我,边喝边聊,坐了半天。
原来,五年前我去深圳找他时,正是他最艰难的时候。千头万绪,举而且步维艰。每一天忙完,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自己问自己:我来这里是对的吗?我是不是走错了路?但他又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随时都在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他接到我的电话,就知道我的来意,处在这样的怀疑和动摇之中,他还真担心会被我一番话说动了心(他觉得我很能说服人,大汗⊙﹏⊙),又转头回来了,于是干脆硬下心来避而不见我。——说到这里他笑了:我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坚强吧,人都是一样脆弱的。
这解释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但我又有什么好说的呢?看看我那时候的幼稚可笑吧。其一对人家并不真正了解,否则既知他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怎还会企图去改变他?这甚至对人缺乏起码的体谅;其二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领导也许是让我转达一番诚意吧,我却硬给自己贴上了“说客”标签;其三所谓朋友间的私交,本不可用来干预别人的判断,是我犯了职场大忌;其四没达成目的就恼羞成怒,风度尽失;其五……
换到今天,我不会如此了。相比五年前,我的理解力和包容性都有了相当幅度的变化和提高,人意识到自己仍在成长,虽然已有晚熟之嫌,但不是坏事。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的改变也再正常不过,所谓成长,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进行的深入思考和自我调整,我相信,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那些令人动容的“不变”,往往是由无数次的“改变”积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