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黄金时代双刃剑繁盛又苍凉有赞有弹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黄金时代》可以说是“未映先热”。舆论引导我们关注的是:被遗忘许久的萧红现在终究是热起来了,各色人等都对她很熟悉很了解似的发表着评论;汤唯演萧红可以打几分?今秋明春的各大电影奖能斩获几多?都在猜测中;影片的编剧李樯也被热捧,这个曾经替赵薇倾力打造《致青春》、帮助她成功转型导演的“中国顶级编剧”,如今已被媒体封为“李樯·仁波切”,地位至高无上。
只有一个重要的人,在喧哗中,悄无声息,那就是《黄金时代》的导演许鞍华。
几年前,在上海电影节,我曾经采访许鞍华导演。——她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虽然肌肤和身材都有了岁月侵袭的明显痕迹,但是她一头红棕色短发,穿着黑色小羊皮摩托机车服,前胸和后背都绣有硕大的数字,围紫红色粗针毛线围巾,下配收腿的大红色萝卜裤,黑色波鞋,说到有趣时,前仰后合哈哈大笑,石榴红的宝石耳坠随之跳动。
有人问她:“怎样才能做到终其一生献身电影?”
她的经典回答是:“早死不就可以了嘛!”
李樯却坚持:只有许鞍华可以执导《黄金时代》。
曾经,也是在她的片子里,50岁的萧芳芳,因《女人四十》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后;55岁的斯琴高娃和年过60的鲍起静,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天水围的日与夜》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后;而叶德娴凭《桃姐》连获10奖时,已经65岁了——有人说,许鞍华的电影仿佛有种神奇魔力,总能把这些“老女人”塑造成影史上的经典。
许鞍华哈哈笑着说,我也是“老女人”嘛!没有什么秘诀,看看她们几个,哪个在演我的戏之前不就是千锤百炼?确切点讲,在这之前她们都修炼成精了,同我合作,对她们来说只是巧合吧,好像我也有赚到啊。
我接触许鞍华的电影很晚。原因很简单,在我们这里流行港片录像的时代,所有的录像里都看不到许鞍华的电影。她拍的那些电影,如《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之类,根本就入不了盗版音像商的“法眼”。
直到《半生缘》。——记得剧组来苏州拍摄时,所有的人都只知道追着黎明和吴倩莲,没人在意那个当时毫不起眼的“中年妇女”导演。直到电影出来,看后被震撼得难以自已,导演许鞍华,令我醍醐灌顶,当下幡然悔悟。《半生缘》我看过很多回,只要把碟片放进碟机,看到开场曼桢与世钧擦肩而过的几个片段,听到那充满感喟的旁白,总是被瞬间击中心弦。——普遍认为,这次改编不能算很成功,但许鞍华仍凭着自己细腻入心的电影表现手法,创造了了“许氏风格”的“半生缘”。
拍戏近四十年,亲身见证了香港电影的繁华荣辱,许鞍华说自己“像赌徒一样不肯离台”,可以看到她的不自由,也看到她在残酷的商业环境中艰难求索。她没有刻意成为一个“类型片”导演,但凡看中的题材她都愿意拍;也并非每部电影都是精品,票房有得有失,评论有赞有弹。岁月是一把双刃剑,在夺走人青春的同时,赋予了她另外的财富:独立的思考精神和人文关怀情怀。——看许鞍华近年的电影,温暖和悲凉,嘈杂和静谧,欢快和失落,种种感觉始终并存,铅华洗净,从容自如。
曾有人问她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何在?她老老实实地说,“我想我不可能马上指出一条路出来,但大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会有办法的,会见到一条路,只要坚持去做。”
坚持到底,是“嫁给电影”的许鞍华导演,用以钟情电影的唯一手段。看着先锋又冷静、繁盛又苍凉的《黄金时代》,我觉得,属于这个“老女人”的黄金时代,也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