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时不食

(2014-09-26 11:02:44)
标签:

美食

阳澄湖大闸蟹

十指不沾阳春水

自然法则

四时有道

分类: 城市日记

中秋一过,就有人嚷嚷着去吃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地店家为了揽客,也早早推出“蟹宴”,对此,我是坚决的反对派。

非我不吃货也。——其实,爱吃,关注别人怎么吃,乃至看别人怎么写吃,一直是我的喜好。

从袁枚到唐鲁孙,从汪曾祺到蔡澜,从厨师自传到菜谱罗列,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乃至食指大动。文人持字横行,写起吃来自然也占尽先机,一棵野菜写几千字也不足为奇;而普罗大众写吃,从天性本能,到舌头肠胃,一道老家“妈妈菜”端出的人间温情也很动人。

老同学客居异乡,但应时对景、因材适用、唯美可口的食物观已经深入她的骨髓,一切的精神维度都虚化以后,饭菜变成了最真实的故土。她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向“洗手做羹汤”转型,食材就地选、淘宝购,味道则交给舌头和肠胃作裁判,只有一件事常使她常常犯愁,“早先姆妈最讲究的是,什么时令吃什么东西,现在难做到啦”。

也经常看到菜场里阿婆阿姨教育小辈:这青菜现在是不好吃的!要等它霜打过,炒出来吃到嘴里,才是一股甜津津。

更有外来的年轻人,指着黄澄透明、飘着桂花的冬酿酒问我:“这是什么东东?为何只有这里才有,又只在那一天(冬至)才喝?”

……

是的,我没有见过比吴地人更讲究食物的“时令”的。——食螺蛳要在清明前;茭白一定得吃在端午和重阳之间;小暑高温易疰夏,此时的童子鸡刚好滋补;至于阳澄湖大闸蟹么,一定要“西风响,蟹脚痒”,才得膏黄饱满,倘若现在硬要“抢先头”去吃,不过是软壳子里一汪水,折损了本来的好东西。

今天,反季节蔬菜食物成为时尚和创新;转基因食品也因高科技而咄咄逼人,对这些我不想妄加评论,但我始终还是信奉“不时不食”。——《论语·乡党》里的话,意思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我把这当做四季饮食的基本规则,吃起来味道正,且心安理得。——此亦所谓“道法自然”,觉得就如哲学家所说的,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我是本地晚报“时令美食版“的铁杆读者,一年 365天,它就像忠于职守的情报员,总是及时地提醒我最合时令的美味,总有一道道滋味熟稔的家乡菜——“松花团,香甜的草根美味”“小满枇杷半坡黄”“在荷塘中觅一颗莲子”“小饼如嚼月,中有肉和饴”“九月九,吃一块花色重阳糕”“小雪正当烹羊时”……哈,一年就这样翻了篇!读的同时仿佛听见了厨房里剁鸡块的砰砰声,拍生姜的啪啪响,菜的魂魄在热油“刺啦”一声中被激活,人也是;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在《感官回忆录》里说,“一切记忆都可以循着官能的路径回返”,哪怕远在天涯,心即刻踏上漫漫回乡路,赶着去兑现这一场“时令和美食”的美好相遇。

这等寻常的、合时令的小菜小食,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最能占领我们记忆和餐桌的美味,是很多中国人一辈子最乐意浪费时间屁颠屁颠的执着。——吃,是讲究吃以外的东西。时代在变化,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人被栓在高速旋转的时代之轮上运行,却时刻惦记着生命最朴素的质地……所以,不时不食,也算是一种态度吧:不管如何,这个世界,尚有这样的活法,还能遵循着简单的自然法则,追求着顺应节气、四时有道的真挚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暖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