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肠胃最爱国
(2011-12-05 12:25:22)
标签:
中国美食日本寿司韩国泡菜越南河粉本土化 |
分类: 城市日记 |
我有数次在国外工作、进修的经历。在家时我从不讲究吃,但是身在异乡,就跟中了邪一般,思虑会长时间地集中于一点:馋吃。比如对着面前难吃的“媒体工作餐”,忽然就想起家乡这个季节,满大街飘香的烘山芋,想得馋涎欲滴,其实我在家时,是从来不吃这东西的。还有一次晚上刚吃完主人宴请的正宗大餐,夜里做梦却是在吃妈妈烧的雪菜红烧鲈鱼,那个美味呀,醒来还是口水满溢。
很多去国外工作或读书的人,都觉得,所谓思乡的感觉,其实是跟家乡饭菜的味道联系在一起的。“总是肠胃最爱国”这句话,就是他们跟我说的。
也只有走出国门,你才会知道,中餐,其实比你更早就走向世界了。如果问老外,最爱吃的中餐是什么?回答基本是:饺子、烤鸭、云吞、锅包肉、寿司、河粉、泡菜等等。后面的三样本来不是中餐,但也被他们笼统地归到中餐里了,可见中餐的声势浩大。再问,为什么喜欢吃这些菜?他们的回答更是出乎意料:“饺子的形状好看,还有馅是怎么包进去的?”“寿司色彩很美,内容这么丰富,而且有营养”,等等,看来,他们是重味更重形,很在意食物背后的“美食文化”的。
在国外,偶尔也走进中餐馆,老实说,从来很失望。有的口味很地道,但是地毯脏得一塌糊涂;有的装修不赖,但做出来的菜,除了菜名,跟真正的中餐浑不沾边。有一回中午在一个中餐馆吃了“六菜一汤”,晚上到了另一个城市,接待方为了让我们吃得合口味,又领去一家中餐馆,居然端上来的是跟中午一模一样的“六菜一汤”!大家调侃说:难不成是中午那个厨师跟着我们一路打工到这里来了?
有的店也围绕中餐做一些“务虚”文化。比如一双筷子,筷套上印有说明书,是“分三步走”的使用方法,本来我们拿筷子根本不加思考的,但试着按照这三步做下来,手里的筷子哗啦一声掉在地上——不知老外们的使用效果如何?还有菜名。看到英文菜单上“四个高兴的肉团”(四喜丸子)、“未过性生活的鸡”(清蒸童子鸡)……常常笑翻,相比之下,倒是直接用拼音音译的“西湖鱼羹”、“蒙古烤肉”、“上海酱鸭”“担担面”“东坡肉”,含有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和自豪,充满地域文化历史的内涵。
常年在中国的大学当外教的英国人Andrew,是我的邻居,他告诉我,回伦敦时在一家中国餐馆吃了一个宫保鸡丁,跟他在中国吃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他去责问餐厅,人家回答说,这是专门做给英国人吃的!世界各地的中国餐馆总是在想方设法“本土化”,适应当地人的口味,但是事到如今,它在海外已经成了廉价菜馆的代名词,走向世界的并非真正的中国美食。同样他去过伦敦一家很小的日本餐馆,菜式很简单,就那么几种,而且价格不菲,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日本菜,当地人把它当作有品味有档次的美食餐馆,生意爆棚,要预订才能就餐。
我就想,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文化的融合,但是,文化也许是最不应该融合的?因为融合往往就等于消失。如果热爱某种文化,就应该怀着崇敬和虔诚,坚守它,哪怕那会显得不合时宜。只有在坚守前提下的推广和传递,才能保持文化真正的尊严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