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台词,几个桥段
(2010-01-06 15:22:46)
标签:
香港电影陈德森成龙十月围城阿凡达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参加家门口一个影城组织的活动,跟好些影评人和影迷聊天,大家说,排除《阿凡达》那样狂风席卷的好莱坞噱头,近期最好看的电影当数《十月围城》,它表现出了一种久违的诚意——导演对电影本身的诚意,和演员对观众的诚意。这感觉,跟我看完电影后的感觉很一致。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在那个活动上,顺带着听到了很多关于《十月围城》的导演陈德森的故事,让我有点惊讶。说起来,我也曾经采访过好几位香港导演,比如许鞍华、关锦鹏、陈可辛等等,都比陈德森的牌大,也确实有才华,有风度,每个人都堪称是传奇;但是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陈德森,却似乎更吸引人。下面是他的几个小故事。
少年陈德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有三房太太,他跟母亲在外面住。他曾经有去美国加州大学进修电影的机会,需要一万美金学费,但父亲看不起“戏子”这一行,拒绝给钱。他恨上了父亲,早年的女友问他,这辈子最不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最不想做的事情是见到父亲,女友认定他是冷血无情人,离开了他。
多年后有一天,他接到电话,告诉他,你父亲两周前去世了。听到电话的瞬间他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去做他最不想做的事情!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事实是,他哭了整整一周,每天都把自己灌到烂醉。他的电影《童梦奇缘》由此而来;等到《十月围城》首映,他才猛然发现,自己的每部电影,其实都有贯穿始终的父子情,这好象是天意,或者是天谴?
他做过成龙的助理。陪成龙应酬交际,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直到有一天,他跟成龙去片场,茶水阿姨恭敬地说:“陈公子,这里很脏,你不要进来。”他突然醒悟到自己已经偏离了既定的目标——他为电影而来,不是公子哥儿,如果不进片场,他还能学到什么?于是他离开了成龙,从头开始,从片场的一个小场记开始做起——直到20年后,成龙主动提出,要在他执导的电影《特务迷城》里当一回主角。
香港是一个人人敬业拼命的地方,因为地方小机会少,当导演不允许失败,一旦片子砸了,马上就会请你走人。工作的超高压力使他一度得了抑郁症。他至今单身,没有小孩,笃信佛教,有空就去做义工,照顾那些孤寡老人,从他们身上,他仿佛补偿了自己无处施予的反哺之情,看着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有时候,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
在香港,他坐的出租车司机听说他刚买了大房子,可还是不开心,就对他讲,先生,你缺的不是一个屋,而是一个家。(You
Dou’t need a house,you need a home.)
在俄罗斯,他听当地的助理说起家里的孩子,就打包了高级西餐厅的牛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孩子吃,助理不要,说,如果孩子知道了这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以后天天管我要,我怎么办?
在环太平洋的小岛上,他听年轻的船夫讲起自己的身世,他们一家三代都别无选择地开着游船,天天渡人游玩,“等我爸爸死了,我要烧了这条船,到外面的世界去!”
……
陈德森说,这些台词和桥段,是他坐在家里想破了脑壳都想不出来的;总有一天,他要把这些满世界听来的台词和桥段,统统写到他的电影里去。
嗯,我的惊讶,甚至转变成一种遗憾,因为没能听他亲口说出这些话。这个导演,很别致,很有魅力,如果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或许会比《十月围城》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