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我的“现场观”
(2009-10-10 12:08:55)
标签:
中国网球公开赛国家网球中心隔网厮杀进退失据追求极致 |
分类: 网球 |
10月5日到10月9日,我在北京出差,兼顾有几个事情,但我把住宿的地方定在了北四环比较偏僻的北苑路西的一家酒店,因为那里离去年奥运会刚启用的国家网球中心比较近,一有时间就可以去正在火热进行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我是这个赛事的注册记者。
赛事啊场面啊明星啊,赛会经济的市场前景啊,网球文化和城市品位之类,都在发表的交差文章里详细说过了的;这里属于私人的园地,容我说说自己作为球迷的感受,好吗?
外围球场
大型赛事刚开打时,每天都有二三十场比赛。大牌的球星,比如豆子德约小威,或者人气超高的球星,比如莎拉波娃,他们的比赛都会被安排进中心球场,供上万人欣赏;观众从高高的看台俯视球场,两位球员在排山倒海的呼啸声中,隔网厮杀,一对一竞技,无可仰仗,四顾茫茫,是很孤独的,网球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但如果随意走进一个外围的球场,气氛就完全不同了,比赛也是紧张的,但观众和球员的距离近的只有三四米,远的也不过七八米,他击球时的喘气声,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声,你都听得一清二楚;他的兴奋或者懊悔,你也看得一清二楚,而你所有的喝彩叹息和欢呼,想必他也声声入耳;更精彩的是,只有在这么近的距离,你才会深刻地感受球的速度和力量,球飞行的线路和落点,这时候,观看比赛更像是一种互动,一种交流。
这次我就看了很多外围球场的比赛,很多大牌球员都在外围球场开打头两轮的比赛呢!我看到罗迪克,看到费雷罗,看到大威,也看到神仙姐姐;北京秋日柔软金黄的阳光下,坐在这些早就从电视里已经无比熟悉的球员身边,看他们在你眼前奔跑,看球在他们之间呼呼地来来回回,沉醉啊。
球迷风景
萨芬要在中网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他这个赛季结束就退役了),大家早就知道了,某刊物做了一个封面策划叫“芬/ 离”,摆在门口卖,生意很好。结果萨芬的首场比赛那天,观众挤爆,记者挤爆,看台上人们还打出了横幅“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沙皇!”“你留给我们的不是回忆,是寂寞!”很文艺,很感人。
然而他胜了阿卡苏索,下场时,竟背着包头也不回地穿过球场走进休息室,连手都没有朝大家挥一下,只剩下满场失落的观众,从忘情欢呼到怔怔发呆。这位老兄的随心所欲和阴晴不定是出了名的,痴心的球迷却还要替他打圆场,说这就是他的“酷”!唉,真是情到深处,人也迷糊,送一句歌词安慰一下这些球迷吧——也许不想走,也许我想留?
纳达尔和布雷克比赛时,我左右各坐了两位女生,看见布雷克或纳豆丢分,她们就会分别痛彻心肺地捂脸大叫“啊”!我马上察觉了她们各自的立场,为了不使自己两面受夹击,只好摆一付中立的面孔两头鼓掌,手都拍疼了。后排做的是一群银发老年球迷,倒很公平地轮番大声呼喊“纳达尔,加油!布雷克,加油!”我们笑,转头来“培训”这些老人家,说网球赛的加油,您应该喊球员的名字来着,比如喊“詹姆斯”或者喊“拉法”;无奈他们很不屑这一套,后来挑衅似的,干脆喊成了“西班牙,加油”和“美国队,加油!”
粉丝本色
那一天分析赛程表,看到费雷罗和沃达斯科在 2号场地比赛,我拔脚就跑去了。一直以来看媒体很追捧沃达斯科,觉得他兼有红土选手的硬地选手的实力,发球底线都很好,还擅长滑步和上网,当然,他还很帅,是有点拉丁风情的那种帅。但不知为何他一直不是大红大紫?居然还是靠跟伊万的短暂拍拖而名声大震?想想真有点匪夷所思。
一小伙子(至今不知他是哪家媒体的)跟我是同好,转眼间还不知从哪拽来一面西班牙国旗,我们挤到第一排坐下,美滋滋的。直到比赛开始一会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孤立。不明白,那“蚊子”先生费雷罗在中国怎会有如此多的球迷?在排山倒海的“胡安·费雷罗, COME ON!”的喊声中,我们竭力吼出几声“费尔南多”,转眼就被淹没了;幸得那面国旗,倒替我们做了挡箭牌——反正这是一场西班牙内战。
但笑到最后的是我们,沃达斯科赢了那场球。向观众挥手致谢后,他突然像想起了什么,径直很灿烂地笑着向我们两人走来——原来他听到我们虽然微弱但很拼命的助威呀!小伙子眼疾手快,“噢”大叫一声,把手里的东西往我怀里一塞,纵身跃起,隔着围栏和自己的偶像来了个熊抱!而我,两手各抓着一个照相机,胳肢窝里还夹着记者手册和其他什么劳什子,进退失据,狼狈不堪,只好跟他相对傻笑而已!
去现场看球真的很幸福,和呆在电视前的感觉完全不同。——倒不是因为现在自己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说的现成话;总有一天,我会不当记者了,不再挂着胸卡穿梭在媒体席和新闻中心;但我仍然会去现场看网球,坐上高高的看台,为喜欢的球星加油,为每一个精彩的来回欢呼。喜欢一件事,努力策划一番,积极行动一番,追求极致一番,你的人生才不会有太多的后悔——我是这样想的,对吗?
紧接着,上海大师赛又来了,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