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去宁陕看鸟》载《生态文化》2022.3

去宁陕看鸟
赵丰
朱鹮俗称吉祥鸟、美人鸟,被誉为东方宝石。去过洋县的朱鹮基地,没想到宁陕的寨沟也有一个朱鹮的野化放飞基地。寨沟,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的家。朱鹮的理想栖息地是海拔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米的疏林地带,寨沟的海拔正好适宜,且不缺高大的树木,朱鹮在树上夜宿。
两年前冬日的一天,与几位朋友自驾来到寨沟,专程欣赏朱鹮修长纤瘦的优美体态,飘飘如仙的惊艳飞姿。
朱鹮放飞基地在寨沟村村东的半坡上,周围绿树掩映,远处群山滴翠。这儿养着十四只朱鹮。高处的两根树杈上,一只朱鹮正在窝里孵化。透过驯养室的围网,我们看到了其他十几只朱鹮,或在地上散步,或蹲在木杆上养神,长喙长腿,雍容典雅。它有着洁白的羽毛,鲜红的头冠。古时,人们视它为仙鸟,会给人类送来吉祥。它伫立的姿态沉静悠然,只有起飞时才会鸣叫。它的声音听起来类似于大雁的那种“嘎嘎——嘎嘎——”但却不像大雁那般响亮,并非一字一板,而是一串一串,宛若皎洁月色下情人的轻语。在我的注目下,几只朱鹮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合唱。闭眼,好像童年时母亲哄我入眠的声音,温馨,甜绵,有种沉迷的况味。
久久凝视着朱鹮喂雏鸟的画面,心里很是温馨。
在基地与一个名叫李夏的八零后小伙交谈,得知他们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饲养管理基地里的朱鹮,二是观察跟踪放飞出去的朱鹮。这个野化放飞基地,是为了扩大朱鹮的种群和生存空间而建立的。负责饲养管理的唐仕兴告诉我们,朱鹮吃的主要是泥鳅,它们天性敏感,对声音的警觉性很高。为了避免朱鹮受到惊扰,当唐师傅进入驯养室后,我们没有跟进去,等候在门外,通过镜头记录下朱鹮的美丽身影和唐师傅为朱鹮投放食物的画面。因为朱鹮喜欢生活在水田和小溪附近,基地不仅模仿朱鹮的野外生活环境,投食方式也是把泥鳅放进池塘里,等着朱鹮一会自己来吃。唐师傅笑着说,这些朱鹮小的时候,是他一口一口喂食的,但是它们学会自己吃的时候就不理他了,它们肚子饿了,他一进去喂食,它们扑啦扑啦飞到他身边,吃完打一下翅膀拜拜着走了,就像孩子一样。唐师傅是洋县人,和朱鹮打交道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听他说,基地里的这些朱鹮将来是要放飞到大自然中去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朱鹮早日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怎样驯养它们,第一步训练它们的飞行能力,第二步慢慢改掉它们对人类的依赖,第三步让它们认识多种食物,像昆虫、飞蛾、蚯蚓,这土里边都有,要通过饥饿法训练它们自己找食物的本领。
在宁陕,除了寨沟村,另一个朱鹮集中的地方是朱家嘴。跟着李夏,我们来到一个小山坡一个已经搬走的农户家,看到了地上朱鹮白色的粪便。李夏说这个聚集点是2007年冬天他们通过无线电跟踪器发现的,当时发现了一只,第二年的三月份那只朱鹮从寨沟带到这儿一只异性伴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那只雄性的朱鹮常常给那只雌性的朱鹮理羽毛,然后夹些树棍给它。如此雌性的朱鹮慢慢接受了雄性的朱鹮,由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从2007年一直维持到现在。后来,来这里安家的朱鹮越来越多,到2012年时,已经有十六只了。等待了二十多分钟后,一只朱鹮从高空向我们所在的地方飞来,透过阳光,它飞翔时翅膀这边是粉红色的,东方红宝石的美誉正是由此而来。李夏还介绍说,朱鹮的栖息之地一是要安静,二是附近必须有人住,因为它自身抵御天敌的能力很弱。它的天敌是鹰和蛇,一旦出现人首先会发现,这样就间接地为它们提供了保护。五分钟后,又有两只朱鹮飞回到松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朱鹮飞了回来,并且听到了它们斗嘴的声音。它们的斗嘴或者说是打架是用翅膀打架,打架的缘由大多是表明这儿是我的领地。随着朱鹮的陆续回归,我们看到了两只朱鹮互相为对方梳理着羽毛,显然是一对夫妻。李夏说,相互梳理羽毛,这是朱鹮特殊的恋爱方式。
夜渐渐安静,除了打理羽毛,朱鹮进入了休息状态。它们的睡觉方式,是单腿站立在树枝上,头向后拧在背上,嘴插在背部的羽毛里,相当于给嘴盖了一个被子。一个通宵,它的腿会轮流站立。
对这样一种充满灵性的鸟,我们由衷生出敬意。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观鸟旅游成为宁陕县旅游业增长的新亮点,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云集县境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阳春四月,听说蓝喉太阳鸟与粉色泡桐花在宁陕县的峰堡寨约会,第一次听说一种鸟有如此美好的名字,想着这应当是大自然花与鸟的杰作,于是约几个喜欢生态的文友驱车赶赴峰堡寨。
蓝喉太阳鸟,学名为Aethopyga gouldiae,小型鸟类,雄鸟体长十三至十六厘米,雌鸟体长九至十一厘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前额至头顶、颏和喉紫蓝色,背、胸、头侧、颈侧朱红色,耳后和胸侧各有一紫蓝色斑,在四周朱红色衬托下甚醒目,腰、腹黄色,中央尾羽延长,紫蓝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腰黄色,喉至胸灰绿色,其余下体绿黄色。艳丽的羽色,是审美视野中极佳的观赏鸟。它们的栖息之地是海拔一千至三千的常绿阔叶林、沟谷林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稀树草坡、果园、农地、河边与公路边的树上,有时也见于竹林和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见三五只或十多只成群,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就传播花粉,抑制虫害两个方面,它们应当归入益鸟的行列。
太阳还未露头,路过一处开阔地,看见一处观鸟台上,拥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冲锋衣,端着相机,或在支架上架着长镜头,全神贯注地盯着不远处的一串串梧桐花朵,其目的只有一个,等待日出,拍摄下被誉为“东方蜂鸟”蓝喉太阳鸟的风采。
太阳初升,霞光映照,成群的太阳鸟在盛开的泡桐花上跳跃飞翔,吸食花蜜。鲜艳的羽衣,闪现着红、黄、蓝、绿的光泽,夺目异常,它们就是蓝喉太阳鸟。它们小巧玲珑,体型纤细,嘴细长,色彩艳丽,闪现着红、黄、蓝、绿的光泽,异常养眼。它们在树枝花朵之间游走,在蓝天下翎羽闪耀,泡桐树的叶子轻轻一丝轻微的晃动,叶尖上晶莹的水滴掠过。
蓝喉太阳鸟的叫声柔细,时而“嘶——嘶——嘶”,时而“吱——吱——吱”,时而“叽——叽——叽”。叫起来不是一声,而是一串一串,音量极小,仿佛泥土里秋虫的鸣唱。不用心聆听,捕捉不到由那个尖细的嘴里发出的叫声。这是我聆听到的最小的鸟鸣。难道,它们是担心给这个世界带来噪声,还是在用叫声寻觅用心灵贴近它们的人类。从叫声中可以猜测到蓝喉太阳鸟的性格,胆小、怯弱。果然,当我们试图接近它们时,仿佛一道闪电瞬间消失不见。
蓝喉太阳鸟的色彩并不全是艳丽,也有低调的由橄榄绿色、灰绿色、绿黄色组成的身体,这应该是雌鸟。
阳光点亮了四月的山坡,灵动的乐章,明媚的阳光,群群蓝喉太阳鸟在树枝间翻飞跳跃,羽翅在晨曦中一闪而过,要拍到清晰的画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树枝间的小精灵,为太阳歌唱。这是诗人的句子。
宁陕有个广货街,小有名气,是西安驴友游山、赏水、购物的好去处。距广货街不远有条漫沟,景色宜人,植被茂密,有一种秦岭特有的木棉花非常好看,沟内流水潺潺,树木葱浓,据说沟的深处山峰上还留有当年的土匪山寨,更有一种远久的神秘感。行走于漫沟,听小河流水,看一树花开,观蘑菇木架,亲手摘摘毛栗,闻一闻木棉花,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众多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构成了它的原生态风光。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岭南小九寨。
漫沟九步一水,十步一潭,峡谷深幽,花木翠绿,流水潺潺,青崖怪石,是鸟儿理想的栖居之境。在蒿沟的水边和草丛边缘,我们看见了几只黑喉歌鸲。这是一种生境隐秘,生性胆小,活动隐秘,数量稀少,看见我们的身影,他们迅速躲进了草丛中。人们很少能发现黑喉歌鸲的身影,难以聆听到它的叫声黑喉歌鸲的鸣唱。在躲身的瞬间,它们的叫声则急促响亮,是在示警或抗议。看过一份资料,说是黑喉歌鸲的叫声非常有特点,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展示出不同的鸟语。譬如在繁殖期,其叫声包含若干个短促多变的音节,每个音节又由不同的或高或低的短音节组成,而音节的鸣唱节奏则较为缓慢均匀。在分娩期和哺育期,在寻找食物时,它的叫声谨慎小心,只有单一的音调“tuitui”,音量不大,很是微弱,隐蔽。
历史资料表明,黑喉歌鸲的生命起源在秦岭南部,为秦岭留鸟,但在二十世纪鲜为发现,一度认为在秦岭绝迹。2011年,黑喉歌鸲在秦岭被重新发现,2012至2016年持续监测到稳定的繁殖记录;该次调查种群数量达到两百余只,分布范围已由2015年前的大坪片区扩展到桦树坪片区,并在桦树坪片区发现一个新的繁殖种群,在佛坪和长青两个保护区内发现了七只黑喉歌鸲,表明黑喉歌鸲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增长,栖息地分布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黑喉歌鸲正在秦岭逐步恢复繁衍。同年5月,黑喉歌鸲的首张野外照片发表,使得这一受胁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物以稀为贵,失踪百年之后重现,这神秘的现象为它赢得了足够的生存地位和研究价值。
黑喉歌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从外表看来,它和麻雀的形状极其相似,其实认真审视,黑喉歌鸲的外形要比麻雀精致得多,而且雌雄呈现出不同的外貌特征。雄鸟腹部黄白,尾基部有白色闪斑,头顶、背、两翼及腰青石蓝色,脸、胸、尾上覆羽、尾中心及尾端均黑;而雌鸟深橄榄褐,下体浅皮黄,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下体无鳞状斑纹,尾下覆羽皮黄,尾沾赤褐。无论雌雄,局部的色彩有细微的差别,譬如虹膜为深灰,嘴为黑色,脚为粉灰。
在秦岭深处,黑喉歌鸲每年4月底至5月初迁至中高海拔地区繁殖,8月中下旬南迁越冬,预估其数量约为五十只,多栖息于海拔两千至两千六百米针阔混交林下的秦岭箭竹林中,筑巢多选择在有一定坡度、易于排水且向阳的天然土洞内,以鳞翅目和双翅目幼虫为食。
好一会,几只黑喉歌鸲大约觉得我们对它们没有恶意,便从草丛中小心翼翼地出来跳跃着,我看见了它鸣叫时尖细嘴巴的一张一合,其发音如同佛语禅声,在一条小溪在布满鹅卵石的河道上缓缓流淌,最终化为缕缕瀑布飞流而下。
朋友们都被宁陕的鸟迷住了,于是在宁陕的山里多住了几日,寻找更多的鸟儿,聆听更多的鸟语。
宁陕县处于秦岭的腹部,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应多种鸟类在其中幸福地栖居。我们见到的还有什么鸟儿呢?
皇腹山雀、绿背山雀、北红尾鸲、暗绿绣眼、领雀嘴鹎、黄眉柳莺、血雉、松鸭、褐河乌、金腰燕、方尾鹟金翅雀……在宁陕境内,我们在山谷间至少看到了十几种鸟儿的踪影。它们叫声各异,用精彩纷呈的语言表达着情感,为秦岭构筑着鸟语的大世界。
在宁陕的蒿沟,我首次认识了方尾鹟。
蒿沟在铁板峰南侧,有九龙潭、黑龙潭、金银山、石阵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此处为古战场,留存着古唐兵营寨和红莲寺遗址、栓马桩,土匪山寨等人文景观, 其典型的地质构造使群峰经千万年的剥蚀、冲刷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并以怪石阵、瀑布、山泉而著称。为苍翠葱郁的山谷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此沟山势峻拔,山风与瀑声聚成和弦,山水合韵,动植物种类繁多,金丝猴、黑熊、羚羊,大鲵(娃娃鱼)等十多种珍稀动物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繁衍栖息。唐宋年间,此沟为百姓祈雨之地。山高林密,白云袅袅、古木参天,流水淙淙,潭水青青,瀑布飞泻,这是足以令鸟儿钟情的仙界。
方尾鹟是一种体型小而独具特色的鹟。头偏灰,略具羽冠,嘴扁平,嘴基宽阔几成等边三角形。它的身体色彩绚丽,头顶至后颈黑灰色,背橄榄绿色,两翅和尾黑灰色,翅上覆羽和飞羽羽缘橄榄黄绿色,喉、胸皆灰色,下体黄色,上嘴黑色,下嘴角质色,脚黄褐色。它的栖息及活动区域常见于海拔一千到一千六百米的山地麓林,蒿沟非常适宜它。在我们的注目下,几只方尾鹟将尾扇开,在树枝间跳跃,不停捕食及追逐昆虫,其鸣啼之音婉转明快,清晰甜美,极富穿透力:chic——chiree——chilee,重音在两音节的第一音,最后音上升,有时会发出churrru的嘟叫声及轻柔的pit—pit声,随着风力的转化,叫声时而若游鱼戏水,时而若微风拂面,像是在聆听古典名曲《寒鸦戏水》。
二十几年前,蒿沟村就成了城里人避暑的圣地,三伏天最高气温不过二十多度,晚上睡觉要盖被子。我们在那儿一住就是五天。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村子里竟有一种叫做金腰燕的鸟儿,体形全长十六至十八厘米,体重十八至二十克,寿命十五年左右。上体黑色,具有辉蓝色光泽,腰部栗色,頬部棕色,下体棕白色,而多具有黑色的细纵纹,嘴及脚黑色,尾甚长,为深凹形。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浅栗色的腰与深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
金腰燕的生活习性与家麻雀极为相似,是极具人性的鸟儿。它们在蒿沟村人家的房檐下筑巢,或者在屋后的湿地上、树枝上、电线上嬉闹。其上体是黑色,腰部栗色,脸颊部棕色,下体是棕白色,有黑色的细纵纹,尾甚长,深凹形,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浅栗色的腰与深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它们的叫声与麻雀相似,也是单调的“唧唧”声,但音调比麻雀响亮。雄燕常常反复不停地对着身旁的雌燕清脆鸣叫,雌燕亦跟着对鸣。大多的时间它们是守在村庄,但有时就会在附近田野及水面上空飞翔,闪电一样掠水而过,飞行轻盈而悠闲,偶尔也能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和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