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
(2014-09-23 13:36:45)
假日里和妈妈聊天,听她说起最近遇到的有趣事情。一位十几年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时结识的女性朋友,相隔多年终于又有了见面的机会。叙旧闲谈中朋友提到当时妈妈的一身灰色衣服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来。“灰色的全毛呢长裤和浅灰色羊毛衫,毛的质感特别好,灰色的色调也漂亮极了⋯⋯”对于朋友详细的描述和夸赞,妈妈相当意外,笑说“连自己都不记得了呢⋯⋯人的记忆可真是有意思的东西,会执着在那么一些细节一个瞬间上面这么长时间⋯⋯”
我却完全能够理解那样的感觉。过往中的很多人很多事,最终化作记忆留在心底里的,常常是一些断片似的瞬间,回想起来如画面般在眼前闪过。时间长了,那个瞬间自然而然的成了那个人那件事的代表和象征,而种种曾带来美好感受的瞬间又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
有关“衣着好看的人”的记忆,似乎都和衣服的品牌、款式等等细节无关,更像是衣饰品和人混合在一起之后的那份“存在”本身。曾经在东京街头和一位女性擦肩而过,没有看清容貌,甚至大概的年龄、身高都模糊不清记忆暧昧。但挺拔的姿态、干练的身形和步伐,却清晰地留在了脑子里。还有那一身蓝灰色调的衣着,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就让人对质感的优良有了察觉。除此之外,又似乎还有一点儿特别的“什么”吸引了自己⋯⋯ 直到几天之后才终于想起,那是一种“简单却有层次感”的好看,除了上装下装之外,还有一条颜色和谐不突兀的围巾。因为围得巧妙自然,令人没有对围巾太过关注,却把那份生动和立体刻入了记忆。
很多年前,去一位法国摄影师朋友的巴黎家中做客。和巴黎市中心很多公寓一样,朋友的家在一栋颇有些年代的建筑里,并不十分宽敞的客厅,连着一个有几株薄荷、迷迭香摇曳的迷你小阳台。简单刷成白色的墙壁上保留着法式老建筑里常见的装饰线条,数量不多的几件家具,用朋友的话说都是“从奶奶家和跳蚤市场里找来的”。
去的时候正值下午,午后的阳光透过轻薄的窗帘斜斜的照进来,把各种屋里的屋外的影子投射在略有些斑驳的旧木地板上。沙发边的小桌上叠摞着厚厚薄薄的几本书,有的还没来得及去掉书店的纸袋子,有的读到一半,用顺手找到的香水瓶压住做着记号,瓶子在光线里隐约的闪着亮。一小股清风穿过厨房间的小窗吹进来,擦身而过飘向了边儿上的卧室⋯⋯
至今仍然记得朋友说的那句“喜欢这间公寓是因为有好看的光”。巴黎多雨,遇上有阳光的日子,房间里各种熟悉的日常景象就像被施了魔法,从早到晚变换出不同的神态和表情来。或许是被当时走进房间的那一瞬所看到的深深打动,喜欢那看不到刻意设计却洗练、温暖的家的感觉,后来自己每次变换住所,都会特地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去新居室看看“光的感觉”。
各种艺术形式中一直偏爱摄影作品,想必也是源自对种种“瞬间”的一份迷恋吧。摄影师通过镜头将个人的视角呈现在画面中,真实存在的景致和拍摄者的意念融汇在一起,成为异常私密而又浓密的一瞬被永远定格,当映入我们每一个观者的眼中时,又各自化作了另一番风景。
十来年前收到朋友相赠的捷克摄影家Josef
Sudek的摄影集。那时刚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不久,每天被各种不知和未知冲击得既兴奋又紧张。打开摄影集一页页翻去,总能在异常安静的画面里找到一点儿带给自己力量的东西。
Josef的作品大多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和附近的郊外,从街道、广场、教堂到一些平凡的日常景致,门边的石头台阶、弯身拣球的小男孩儿等等⋯⋯
他的黑白映像中,城市总被一种独特的赋有诗意的优美光影笼罩着,似乎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切世间的纷争和喧哗都被彻底地隔离在外了。
“the window of my
studio”系列里,工作室窗台上的一杯水、几支玫瑰花、或是一小个鸡蛋、苹果,和窗外隐约模糊的风景重叠在一起,无限的静寂中饱含着令人心动的细腻情愫。也是在那时候突然明白,普通不刻意的瞬间,也是可以这样美到人心里的。
喜欢英文里的那句“life is
moment”,简单直白又无比真切。每一个映入眼中的瞬间,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时刻,都无法取舍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自身,也正时时映在别人眼中的瞬间里吧。
注:此文为《外滩画报》Style for Life 专栏撰写,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