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余力
(2014-07-09 19:31:06)
六月初在东京出差,趁着工作间的闲暇和一位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也是以前工作中的前辈相约喝茶叙旧。朋友比我年长几岁,一起共事的那两、三年里,她总是一丝不苟地工作,一丝不苟地打扮。经过了她的手,不论是一份excel文件,还是唇上的一抹口红,都精致漂亮、完美得无可挑剔。
也许是之前的印象过于深刻,提前几分钟到达约好的咖啡店的我,坐在室外的座位上,眼睛始终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搜索那个从头到脚亮灿灿的美人儿。记忆中的她,每天早上会用电卷器把一头长发做出层次分明、蓬松跳跃的发卷,化着从粉底到眼影无懈可击的妆容,每周变换一款美甲的颜色,喜欢穿裙子和质地有光泽的衣服,脚下永远踩着七公分以上的高跟鞋⋯⋯
而到了约定时间,站在我眼前微笑着说“好久不见”的她,却已经完全是另一个模样。齐肩的直发自然蓬松,依然高挑纤细的身形上穿着件合身的纯白色棉T恤和浅米色宽松丝麻长裤。再加上脚上的平底凉鞋、手中的藤编包,现在的她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放松闲逸的美,别有一番成熟女性的韵味和风情。
或许是察觉到了我的感受,她随手摘下遮阳的墨镜,对着我浅笑着问:“跟以前太不同了是吧?”墨镜下的脸白皙光洁,少了当年的精描细绘,少许淡妆反而令她看起来纯净而秀气。眼角的细纹,在笑容里散开、淡去,一下子缩短了这中间好几年的岁月和距离,甚至生出一份比当年更加亲切、接近的感觉。
聊完最近几年的各自,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朋友的“变化”上。这位当年公认而且自认“在漂亮上向来不遗余力”的美人儿,果然有了另一番领悟。“穿衣打扮就像是自我研发的一部分,既是一个和自己交流、对话的方式,也是面对和度过生活中种种状况和场面的手段。”
“这些年最大的体会,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努力的程度一直调在最大档上。一方面自己已经有了些年纪,如果还整天把要漂亮挂在嘴边写在脸上,未免显得太幼稚了。再说,这么多年的习惯,不用太费劲儿也可以做到基本的好看和得体。那最大程度的漂亮,还是留给生活里最需要的时候吧。”
曾有一段时间,朋友年迈的母亲因病住院。每天工作结束后赶去医院探视的她,出发之前总会仔细地化妆,精心挑选一身漂亮的衣裙。因为“医院是个暗淡孤寂、充满了伤感和无奈的地方,我喜欢妈妈看到我之后眼前一亮的那种感觉。虽然只是一个瞬间,却能让她高兴上一小会儿,帮她暂时忘记一点点病痛。”
朋友的母亲还是在两年前过世了。但用朋友的话说“妈妈最后教会了我一个关于美的道理。人生很长,并不会永远那么完美那么尽人意,而令人眼前一亮的漂亮可以在特别需要气力的时候带给自己鼓励,帮助自己度过那些困难的时刻。现在我学会了把那个MAX保留到关键一刻再用,比如工作时决定成败的重要会议,陪儿子去参加志愿学校的面试等等,有时候是为自己打气,有时候是为家人、好朋友鼓劲儿。”
的确,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对某个熟悉的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看到平日里总是一身T恤衫牛仔裤的年轻女孩儿忽然裙摆飘飘地从眼前走过,不禁惊讶她原来这么美貌漂亮。和常去吃饭的西餐厅的主厨在路上偶遇,脱去了白色制服的他儒雅有风度,令人又凭添了一份好感。看到生活上遇到了些许波折的女友,一改之前的情绪低落,穿得漂漂亮亮出现在自己眼前,不由自主地就会露出笑容⋯⋯
外在的美,尽管浅显直白未必具有深刻的意义,却切切实实的能够通过感官影响到我们内心的感受。
很多年前自己刚刚转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时,也曾有过一段每天在衣着打扮上不留余力的时候。并不熟悉的工作和环境,和各个领域卓越的创意人士们打着交道,内心的种种不安和焦虑似乎只能用光鲜的外表来做掩饰。直到半年、一年之后,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点儿信心,紧绷的神经才一点点放松了下来。
从头到脚不遗余力的漂亮固然令人称叹,有时也的确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手段。但当我们逐渐成熟,掌握了各种步序和方法之后,或许正是时候学会在最大程度的“美”里做一些减法,适度放松一点儿那根紧绷的弦。也许,所谓成熟的美,就是这种到了需要的时候,手中还能再打出一张胜牌的留有余力的美吧。
注:此文为《外滩画报》Style for Life 专栏撰写,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