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材质

(2014-01-17 15:08:44)
前几天和一位在时尚媒体行业工作的朋友聊天,说到关于秋冬季衣服的选择时,朋友问我最在乎的因素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是“材质”。

其实,和季节无关,现在能吸引自己的衣饰品甚至家居用品,往往都和材质有些关系。款式、外观固然重要,实用度也在考量范围之内,但材质本身的美感和魅力,常常会成为超越种种理性判断,拨动心弦的根本原因。

年纪小一些的时候,似乎对材质并没有如此在意。添衣置物,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货架,更多的是被式样和颜色击中。虽然也懂得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质地好的东西,但年轻时特有的追新求变的心理状态,总令人不由自主地就把那些更加显而易见的“好看”排在了优先顺序的前列。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对材质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发现优质上等的质料本身就是一种极有美感的存在。或许相比起款式和颜色,质料的美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像是早已融入于肌理之中,不露声色的就把回味留在了人的眼底和心里。

记得前些年刚回上海的时候,有一次坐着出租车驶过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开开停停中瞥见路边步行着的一位衣着简洁素雅的中年女性。她身上的深色毛质外套在灿灿阳光下散发出无比优美柔和的光泽,从周围一片熙熙攘攘的繁杂中脱跳出来,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并没有仔细看清衣服的款式和细节,颜色也因为光线而模糊暧昧,但那份质料的美却犹如惊鸿一瞥,令车里的我忍不住要回头多看上几眼,之后的几天也一直念念不忘。

回想起来,关于优良质感最早的启蒙应该说来自妈妈。她是位大学教师,课余做些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的学者。记忆中妈妈的衣橱里总是一片素净的颜色,极少见她穿着鲜艳花俏的衣服出门。用她本人的话来说,“站在讲台上施教与人,不能让衣服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可对于衣服的材料质地,妈妈却一向非常讲究,从夏天的真丝衬衫,到秋冬季的毛呢上装、大衣,还有各种细节、颜色上略有变化的毛衣,永远短那么一小截儿露出脚背的九分全毛长裤⋯⋯款式大都简单,不会特别复杂出挑,却带着明显的个人风格。那些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精挑细选的天然、上成的材质经过适度的打理和保养,还未上身,只是安静的摆挂在那儿,就透出一种不张扬的优雅和体面来。

小时候的我,迷恋向往着妈妈的衣橱。长大成人之后,开始一点点构建自己的衣橱。经历了年轻时的“多情”和“善变”,看多用多后发现能在一次次清减中保留下来的,无一不有着经久耐看的质料。或许只有好的材质,才能让时间在上面留下美好的痕迹。那些需要稍许花点儿时间和精力的保养打理,也似乎总能在好的材质上显露出更令人高兴满足的效果。

最近几年,对于材质又有了些新的领会和理解。好的材质可以有很多风格和质感,并不仅仅只有高级和奢侈值得选择。有时一些经过周密“计算”融入的“杂质”,恰恰成了赋予质料独特表情的点睛之笔,也给穿衣打扮带来更丰富的层次感和新鲜感。

九月份在东京采访独立服装品牌YAECA的时候,被店里挂着的一件男士羊毛衬衫吸引住了。薄薄的深灰色纯毛面料,经过特殊处理带着微微的皱感,比一般女士服装中常用的细腻柔顺的面料多了些粗旷硬朗的味道。领部和袖口的衬里,用了一种水洗处理得非常柔软的粗棉布,那种未经漂白、能清楚看到夹杂着少许深褐色小点儿的微黄的白色,上身后若隐若现相当别致。再配上品牌标志性的乳白色小按扣,最平凡简洁的衬衫因为材料的特质和组合变得不同寻常起来。当时刚刚结束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让我相信这一切都来自设计师细密的心思。

今年秋冬家里新添置了一块日本Horse Blanket Research的休闲毛毯。在爱知县的作坊式小型工场里用传统梭织机织成的羊毛毯,厚密蓬松,看上去绒绒的极有毛感。那种久违了的老式毛毯的粗旷质感在这寒冷的冬季里越发让人上瘾,坐在沙发、休闲椅上看书时,总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把它拉到身边⋯⋯

记得曾听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辈说,不必过早地把选择局限在那些所谓的“最好”里面,以免错过很多其他的乐趣。当时似懂非懂,直到近些年才渐渐开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终有一天我们会老去,敏感的皮肤只能允许最顺滑的丝绸和最轻柔细腻的羊绒亲近,衰老干涩的皮肤需要上等质料温润的光泽来映衬⋯⋯而现在,在懂得区分优质和劣质,学会了选择之后,正可以带着一颗好奇和冒险之心,探究一下材质中的种种乐趣呢。


注:此文为《外滩画报》Style for Life 专栏撰写,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尚与生活
后一篇:美的余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