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学校惩罚闯祸 |
分类: 擦边教育 |
有博客真好,可以借此把陈年旧事翻出来,自己反思,也与朋友分享。
作为家长,我不像许多当妈妈的朋友们那样,孩子从小总有好的表现,可以经常到学校分享孩子的喜悦。我呢,常被学校唤去“训话”,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那个捷,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课爱开小差,做小动作,与同学讲话,有时还打闹。这些是老师难以容忍的行为。
捷刚来美国时,这个问题更为严重。这里小学的课桌几张拼在一起,像会议室的大桌,一个组的同学围坐着。这就更方便捷的行动了,他违规影响的是一个组的同学,老师因此常告状。事态严重时,他还被上课老师“请”到校长办公室。学校就打电话让我去谈话和领人。当时我正好没有上班,学校一个电话我就及时赶到,认真倾听校长老师“训话”。
我苦口婆心,捷最多克制几天,老毛病又要犯。那时他不大会说英语,容易被嘲笑,他就更轻易被激怒。而告到了老师那里,由于他表达能力有限,有理也说不清。我发现,他闹事的对象老是女孩子,可能因为女孩子伶牙俐齿,捷更处于下风。
有一次,校长办公室又打电话了。我匆匆赶到学校,这一次似乎特别严重,校长办公室把学校的中文翻译丁老师请来了,校长也在场。丁老师向我介绍了情况,原来,捷和一位叫Mary的女孩吵嘴,闹得老师无法上课,老师阻止,他们还不肯停。老师只能将他们送到校长办公室。学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惩罚他们,于是请来丁老师与我解释。
原来,学校的惩罚是,让捷在午饭后去办公楼后的那片场地清理垃圾,每次约30分钟,连续一个星期,需要我签字同意。还解释说会让捷戴上手套,让捷捡拾地上的弃物。学校的惩罚主要目的不在体力强度大小,而是要让他在劳动过程反省自己。捡拾垃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做的,只是对犯错学生的惩罚。学校卫生清洁有专门的清洁工负责。
我很快就签了字,心里嘀咕着:这美国的学校也太罗嗦,就这点“小招数”,还要家长签字?
有意思的是,丁老师告诉我,Mary也挨这项惩罚,她的父亲也来了。这位父亲是越南移民,当面抱怨学校对孩子太“仁慈”,并告诉老师今后女儿若不守纪律,直接揍她就行了。
没想到,这一招居然还起了作用,捷的自尊心一定受到打击,行为有所收敛。此后,学校告状少了。
不过,对我来说,依然心有余悸,习惯于一接到学校的电话,又有“指教”了。有一次,捷的学校有事打来电话,对方一定听出我的情绪,用很温和的音调说:“你的孩子今天没有闯祸。”
相关博文:从小赋予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