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何冰的代价


实在太懊恼了,一部让人看着抓狂的戏 - 代价。
首先,我坐在前排都听不太清很多台词。是不是首演设备没准备好?我都担心后面的观众会起来抗议,不过看了一些评论,后排观众还是素质高,生生忍了没听清的部分。那可不少呢!要我,肯定站起来找工作人员安排调试,要不就要求退票,不是针对何冰,是真的音量不够。除了音量,感觉台词还算勉强都听到了,就是如同片段一样连不起来,不知道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每次感觉似乎要抓到脉络了,它就又神奇地混乱了我的脑筋,甚至让人怀疑你以为看懂的剧情可能还没有真看懂。
我从来没在看一部戏中间抬手试图拍额头的,昨天手真得已经伸出去了。要不是突然意识到这样动静太大,手就已经拍上了脑门。看完心里这个难受,像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但对方不仅没有做出我期待的举动,还做了一些令人意外和伤心的事。心内一片苍茫和疲劳,连温暖的台灯都不能抚慰内心,只求快快把自己扔进黑暗,蜷缩起来自我疗伤。太难受了。
何冰是我喜欢的演员,即使他的外形不是那种超级帅哥型,但属于非常有魅力且业务能力极强的。以前的采访中也见识了他智慧的大脑,是被我列在葛优老师那个型的序列里仅此于他的好演员。可我毕竟是去看部戏,戏的核心是故事,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剧本的样貌太老了,让人很难明白它到底要讲什么。看完满脑子似是而非、模糊不明的散点,估计被散弹枪集中后就是这种混乱和恐怖的感觉吧。
何冰老师自己肯定在中间那段长长的台词里尽兴了,但实话,它除了表现出演员的台词功夫,并没有把情感和情节推上去。元凶还是“内容”!观众总不是为了听金句合集,或是满足演员自己的表演欲望而去看戏吧,那何老师该付钱给观众。走出剧场,心下盘算,以后再买票要多加个因素
- 剧本,至少多搞清楚些故事内容,否则花钱不是为了享受而是受苦。简直是双重折磨 - 经济的、心理的。
我的何冰老师呀!...... 太难过了,这戏看的。疗伤去。
前一篇: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