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那些事(1)——职业方向

标签:
职场杂谈 |
分类: 办公室的故事 |
写下这一切的动因源于和一位我所欣赏和宠溺的小盆友的微信对话。她其实正处在一个人生的重要路口,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眼前似乎有无数条路可以去选择,但又好像每条路都充满了未知、看上去也都未必如理想般前程似锦。这种选择的困惑和选择的焦虑,大概很多人都曾经碰到过,尤其是那些尚未彻底地被功利和被现实,仍然怀抱着一丝梦想的人。当她以“想当领导”回答我“将来你打算做什么?”的提问时,我竟然也被感染了这份焦虑,我觉得也许是时候用一种平和但却坦诚的方法聊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虽然这未必一定正确,因为它本身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和感悟,我只是希望这样的分享也许能在她的面前多推开了一扇窗而已。
职业方向
当我问及“将来你打算做什么”时,其实问的是一个职业方向的问题。而“领导”,也许体现了职业发展阶段中成长的成果,但却和职业方向无关。而为什么在进入职场之初,就要开始反复询问自己职业方向的问题?是因为从毕业步入职场到退休,留给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就30多年的时间,而职业生涯中每一步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淀。为什么有些人能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做得很资深很成功?除了天赋和勤奋之外,还有一个元素一定是时间。如果将个人职业生涯走过的每一段路都用曲线图去表达,那那些成功的人,也许他的职业方向会有一定幅度的小调整,但却会在一个大方向上保持延续,而且这条曲线也会相对地长。虽然说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什么都来得及重头开始,但其实,我们真的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供恣意挥霍的。一般而言入职场后的6-7年,最多也就10年吧,如果10年之后,你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依然不停地干着将你的每一段职业生涯轻易清零的事,那哪怕你再渴望职场成功,恐怕也都只能是空想或者幻想了。
其实在我问她这个问题时,我原本就并未期望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虽然以往的沟通交流中,我觉得她比我所认识的绝大部分年轻人更明白一点自己要什么。因为这世间最难弄懂的一门学问就是你自己。而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又把人生最有可能拓展自己和发现自己的黄金时期禁锢在题海堆砌的固定思维的窠巢之中。在以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为王道的学生时代,绝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和办法洞悉自己各项能力配置的强弱布局的,更是鲜少有人能发现和培养自己真正所热爱的兴趣点,并树立愿意终生为之而努力的职业理想。教育的目的直指功利,教育的模式实践功利,结果必然是接受教育的人在做出有关于职业发展的教育选择时,同样充满了盲目和功利。大学的专业选择本来应该是人生职业规划的一个起点,为职业生涯打下知识基础的储备,但我们却轻易地输给了种种功利化的权衡,分数和学校排名、和所在地、和专业热门度等等之间的权衡。在跨入你所学的专业的系科时,有多少人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了解我的专业,我适合我的专业,我热爱我的专业,它将成为我未来一生从事职业的方向?但好在又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在绝大多数的专业领域,从社会、学校到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谁都未曾真正把空而又空、理论和实践一比较直接就跌进“穿越”模式的大学专业教育当回事的。因此,选择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我们会关注毕业学校的排名(十多年的中国式教育培育出的高考结果,虽然未必一定能区分智商高下,但却一定能区分做一件事时的专注度、忍耐度和主动积极度),关注大学时的成绩(也不是专业学得好还是不好对未来职业有多大影响,而是从中多多少少能体现在种种诱惑和没有太多外力约束的情况下,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关注在面试环节的应答和要求完成的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和职业的匹配度、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相容度以及可雕琢和激发的潜能,而专业对口的权重反而很小。这样其实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可以不受专业的限制去选择自己的职业。
用人单位有权利如大浪淘沙般选择它想要的人才,而我们也有权利选择它们。好吧,现在我们就站在这个路口来选择自己的职业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而选?是A公司的名气?是它提供的岗位有个听起来响亮、看起来光鲜的名头?是A公司比B公司多个几百大元的薪酬?还是其他的一些福利待遇诸如班车、饭贴、休假等等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这些又并不是太重要。因为如果你希望你的未来能走得远、走得高、走得矫健,那这起步的几年就根本不是你该计较经济得失的时候,它是你行千里路、攀万仞山的一个基础。基础是什么?是知识的积淀、是经验的丰富、是技能的提升、是人脉的建立和储备,然而比这一切的一切更重要、可谓基础之基础的,则是“方向”,在这6-7年里,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甄别、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立你未来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职业方向。
正如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一般,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而言,职业本身其实并无优劣之分的。而任何一个公司所设立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类岗位,其实都会提供给你足够大的舞台,关键是你是否有能力在一群人之中做到出类拔萃。因此,在你面临着你新职业、新岗位的选择时,首先你不要想着什么勤能补拙。勤奋,当然是好事,事实上任何一行若想做到真正的资深,勤奋怕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时候,为何非得和自己的“拙”去较劲?为何非要用勤去补拙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且客观上看,一些性格和优势特长的类型,经常宛如相互矛盾对立的两面,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完美统一。认识自己天性和天赋中的优劣势,主动发挥长项,避开自己的短项,哪怕我真是比人“拙”,但这他人眼中的“拙”必需已经是我自身长板中的最长板,这样的勤能补拙,才不至于让自己输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啊。第二,你不要将就,尤其是当你对你所选择的那份职业有了切实的、身临其境践行的体会感悟,再不是纸上谈兵之时,你绝不能因什么公司名气、薪酬丰厚、工作环境舒适、领导和同事关系融洽等等因素而将就。你每一天都要问自己,这份工作带给你快乐吗?这份工作施加于你的每一次挑战、每一项任务,对你,是激起斗志的兴奋多一点,还是忍受压力的焦虑和烦恼多一点?这个时候,你是真的该听听你内心的声音的,你不要将就,越是早一点不将就,放弃和重新选择的机会成本就越低。职业生涯是你人生中比重很大的一个部分,人生有30多年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你要交给你的职业和工作。想想如果未来30个250天,天天早上起来,你都在担心和烦恼那昨天还没完成的“作业”、今天还会不会有新的“功课”,是不是又要应付那些讨厌的人和事,那你的职业生涯就算不说是灰暗沉重的吧,但也一定是一个“忍”字,为了养家糊口而忍受,也许又慢慢地习惯、慢慢地麻木、慢慢地消退了热情、慢慢地在妥协、应付和安逸间达成平衡。而市场经济下一切平衡之脆弱,又是现代人的悲剧,选择被动,结局也自然只能是越来越被动。
这里有个励志的实例。属下一位法务经理,几年前面试时,年届三十的他,华政的本科,英国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硕士,在国内知名的中、外资大所都有就职经历,却来应聘我司的法务专员。面试时我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质疑他不敢面对挑战而选择貌似压力小的工作。但当他被我逼得面红耳赤时坦诚自己的特点或弱势,不擅长表达、不擅长辩论,尤其是在周边环境给予巨大压力的场合,更不擅长袖善舞,自己去拉关系拉客户时,我却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欣赏。5、6年一起共事下来,弱势依然是他的弱势,比如,依然并不擅在公开场合辩论;直接面对谈判对手主导一场漂亮的遭遇战依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一个公司的内部法务,上庭的概率相对于职业的律师就比较低了,即使有那么几桩仲裁、诉讼,多半也会有外部律所的参与和加入。因此,对他而言,可以扬扎实的文字组织和材料证据收集、分析能力之长,避庭上语言表达之弱;对公司而言,在并不是非他上庭不可的情况下,以他的专业素养和对公司业务的了解配合外部律师对案情以分析、判断及文字和材料的支持才是真正体现了他的价值。同样的,任何一个重大项目的谈判,永远离不开文本上强有力的支撑。常常是前12小时唇枪舌战谈合同和协议,后12个小时,不眠不休改条款、起草新增的文件。而他,一个晚上能赶出厚达几十页的法律文件的中英文版,而且那一手漂亮的法律英语,无论用词造句结构,连我都惊艳、甚至想膜拜!这样的人才,在这样一片舞台上,怎么会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怎么会不产生自我的成就感呢?其实,相熟之后我们私下也经常开玩笑,就其性格和能力优势点看,选择读法律也许是他个人的一个美丽的错误,但是他能这么快地就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却也使这误会在另一条光明大道上开出了一片绚烂的花。
在我们刚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也许还很懵懂、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怎样的工作、擅长怎样的工作,我们没有方向。但这却并不妨碍你从第一天起就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因此,不断地询问自己,这份工作的本身(撇开一切工作所附加的因素,比如薪酬、福利等等)带给我快乐吗?面对任务和挑战,我是充满斗志的兴奋多一点,还是忍受压力的焦虑和烦恼多一点?而这些任务和挑战结果又是否是我所能驾驭的?这世界上没有人是天生就爱受虐的,因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兴趣点往往和自己能力的优势点是相契合的。而干任何事,哪怕是你最有兴趣的事,一旦作为了职业,其背后蕴藏着的一个接一个的挑战终会露出狰狞的面孔来,而很多时候,正是那份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使那些艰难痛苦变得仿佛也不怎么惨烈了,也正是它们一路伴随着你在克服一个接一个挑战之时,也不断地登上新的高地。
最后,依然想借用自己另一篇博文的文字为这一篇结语吧。鱼,不用羡慕兔子脚踏实地、驭风奔跑时的矫健和快乐;兔子,也不用羡慕鱼儿劈波斩浪、自在遨游时的从容和曼妙。其实,我们很渺小,而世界很大,很大的世界岂会没有适合你的位置?关键是你自己,千万别搞错了自己的方向,选择错了自己该去占领的那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