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电视剧伪装者张勇胡歌靳东 |
分类: 影视评论 |
晚上回到家刚过十点,急着打开电视机补课。也是得感谢数码技术的发达,一个回放就解决了无法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人所有的苦恼。
《伪装者》,那是个久远的等待。从阅读小说开始,等到它要拍电视剧,等它改编,等主创团队渐渐接去面纱、浮出水面,等它拍摄,等它完成后期制作,等它首播……等,对于有宠溺、有期待的心而言,是喜悦、忐忑、渴盼、焦虑…诸多情绪混合发酵中甜蜜又烦恼的过程。而这样的等待越是长久,付出的感情便也越是浓烈,尤其是渐渐地也有了你喜欢的演员、心仪的导演、欣赏的制作团队的加盟。期待和患得患失其实是如影随形的难兄难弟,而我的个性,寄予的希望越大,等待的过程里越是不敢说话,越是希望也能在这般静静的等待中调节好自己,以理性和客观的心态迎来谜底揭晓的那一刻。不偏不倚,即不因爱的迷惑而迁就蒙蔽,也不因爱的失落而苛责求全,因为我始终以为,作为看戏者,只有这样的反馈才算是对拍戏者真正的尊重。
无论是《一触即发》,还是《伪装者》,张勇老师的创作风格始终是鲜明的,尤其是在谍战剧这个范畴。作为女性作者,她的文字细腻、清丽不乏凝练,但与之构成反差的,却是故事大开大合处金戈铁马、风起云涌,笔力的刚劲雄浑以及逻辑的缜密,巾帼不让须眉。而反映在电视剧上,可能得益于她多年戏剧编剧的锤炼,在叙事结构的处理和把握上更是出色。因此,《一触即发》,这部张勇的电视剧处女作,虽然在部分人物塑造和情节的起承转合上有青涩之处,但结构安排却让人眼前一亮。而在看完《伪装者》第一、第二集之后,我估计这一回张老师的“野心”更大吧,如果说原著小说虽然讲述的是明家三姐弟的故事,但却基本是以明台为叙事中心展开故事的,那就昨天播出的这电视剧的第一、第二集来看,明楼这条线明显被加重了份量,大有发展成双叙事中心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伪装者》的叙事结构就会更趋于复杂,当然,也为故事的丰富和拓展打开了更大的空间。复杂结构叙事是最考校编剧的功力的,但我对张勇有信心,拭目以待吧。
而和别人追着演员看作品不同,绝大部分时候我是追着导演看作品的。比如,张黎导演、康洪雷导演、阎建钢导演、刘惠宁导演…..如果这样就算是“粉丝”的话,那我估计也算得上是李雪导演的铁杆粉丝了,因为从《闯关东》开始,他和孔笙导演搭档的《生死线》、《钢铁年代》、《风车》、《温州一家人》、《北平无战事》…我竟是一部都没有错过。在我的记忆中,这对组合的镜头语汇极其丰富,充盈着戏剧张力。比如《温州一家人》,那一回倒真不是我有心追剧,只是电视台播出时偶然的一瞥,正好是开场一组戴佳佳扮演的小阿雨放学回家的镜头,起伏的石板山路,疾走的双脚,纤弱的背影、跳跃的辫梢,小阿雨一双明净澄澈的大眼睛中那一丝焦灼和不安……一连串不同角度、不同景别镜头的快速连接,一下子就勾起了你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再一查,果不其然,熟悉的名字跃然纸上。这一回,这种熟悉的感觉出现在明台出场的戏份中。与那个外国小女孩背影之火红连衣裙、雪白的长袜、一蹦一跳羊角辫的镜头穿插衔接的,先是前排坐客一条翘起的腿,笔挺的西裤,逞亮的皮鞋,打开的《中华日报》;再是抬起的手,腕上一只价值不菲的手表,慢慢地这只手优雅地抚上白衬衫领口、下意识地整了整原本戴得一丝不苟的那根领带;然后在小女孩好奇的问话中,镜头继续从《中华日报》转到那双手,优雅地折下报纸,抽出口袋巾,灵巧的手势变出的红玫瑰…..这组分别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连接组成、速度略放慢的镜头,成功达成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在前有明楼有关明台赴港航班的信息和相同的一个小魔术的铺垫下,将观众对明台的等待适度地延长,即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又通过衣着、打扮、下意识又充满贵族气质的细微举止,不漏痕迹地充分交代了角色。同时这组镜头刻意放缓的舒缓,又和之后识破暗杀救王天风的镜头之快捷构成了极好的反差,也使一场戏充满了节奏的美感。
而抽象语言文字却往往能营造出最为具象的想象空间,相信每一位喜欢《谍战上海滩》原著的朋友,心里一定都有一位明台、都有一位明楼。因此,越是深入人心受读者喜爱的角色,演员承受的挑战就越大,因为不仅是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塑造角色的挑战,还要很莫名地承受观众们将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与自己读小说时想象的那个具象比照的挑战,而读过原著的观众又往往遗忘了影视二次创作原本应该给与演员和角色的空间。实事求是地讲,胡歌真不是我的第一眼明台,在我乍闻胡歌出演明台之时。但这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胡歌,恰恰相反,这两年的胡歌竟是越来越入我的眼了。在我的心里,胡歌是属于那类少数的能实现“涅槃”的演员,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进步、他的质变。也许表演说到底还是一种体验和表达,而体验又是和自身积累、阅历、眼界、心界有关的。当自身丰富和开阔了,体验所能抵达的边界才能往宽阔和深刻之处去。近两年的胡歌,表演越来越有内容,表达的技巧也越来越丰富。但也正是胡歌的日趋成熟,使我觉得气质上和十八、九岁的少年明台间有了点距离。而昨天的胡歌以一个很不错的开场跨过了这个坎,他将属于明台的优越和骄傲、属于明台的正气善良、属于明台的机智慧黠,表达得精确又有层次,我更欣喜地看着他以双眸中流露出来那片如阳光般纯粹、烂漫的光泽,不着声色地弥补着演员和角色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间的差距。他使我有理由相信,随着戏的深入和明台命运的跌宕,这样的跨越终会演变成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而对靳东的关注大概也得从《闯关东》开始。虽然我是一贯地先演技,后颜值的,但爱美本是人之天性,对于既有演技又有颜值的帅哥,我同样没有抵抗力。但对于靳东,我也一直是有遗憾的,总觉得他就是差了一口气。这口气也许和他的天赋及努力无关,而是时也、运也,出道以来在影视剧的创作上,靳东似乎就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能深入人心的好角色。这样的角色,不仅要和演员的自身气质契合,他还得有一段具备摧肝裂胆的能量、又跌宕曲折的人生命运,他更应该是能被主流观众所广泛认可的,也就是说角色的思想性格行为脉络符合主流道德观、价值观之下的审美,即便是反角,背后造成行为的原因一样得在主流道德观、价值观的判断上具备被同情和原谅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看,靳东的运气一直不咋地。比如,黄志雄,虽然在情感的纠结挣扎上有出色的表达,但这个角色本身却很难获得一般观众的谅解和喜爱,而对绝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不会因为一个演员的表演而喜欢上某个角色,而是因为对某个角色的喜欢和共鸣而发现了某个演员。再比如,岳振声,他倒是让靳东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质地优秀,但一个过于高大全、重“形”与“事”的描绘,却疏于内心建设和思想挖掘的形象,终究是空洞苍白缺少生命力的。所以,当这一次听说靳东接下了明楼时,期待之余,更是为靳东开心,因为在我读小说时,虽然明台是绝对的叙事主线,但我满心满眼里宠爱的,却是那个叫明楼的人。而以我的审美眼光从文本去判断,明长官的塑造符合一切“好角色”所必备的要素,而且他同样也和靳东的气质、擅长的戏路极为契合。也是对明楼的宠爱,我相信之后会有很多的文字是为了明楼而码的,因此,开篇么,就吝啬一点好了。我只想说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归功于靳东拿捏很有分寸感的表演,也归功于编剧导演增加的戏份,这一个明长官很惊艳,惊艳到足以吊起绝大部分观众的胃口和好奇,成为他们追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王凯的明诚超出我设想,令人眼前一亮。王鸥的汪曼春有突破的希望。而王天风的“料”也比小说加得更重了,这同样是个具备新颖性且有拓展空间的角色,而刘奕君开场之初就表现出来的沉稳和内敛的劲道,使我更有理由屏息静气地守候和期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