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在至情至性至真处——有关钟汉良之乔帮主(二)

标签:
新天龙八部娱乐钟汉良金庸佛学 |
分类: 影视评论 |
《天龙八部》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不是我刻意卖关子兜圈子,实在是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谈电视剧的改编,也就无法展开钟先生对角色梳理、理解、把握、表达等等的命题和论断了。因此,你们就原谅一下这个金大虾的铁杆粉丝在做有关钟乔峰之论文时,顺手也悄悄夹带和贩卖些“私活”。
回顾我个人阅读武侠小说的成长史,《书剑恩仇录》是入门的第一课。就在我尚沉浸于“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小说”所带来的震撼里时,梁羽生大侠的《萍踪侠影录》就接踵而至,在梁大虾亦狂亦侠,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诱惑”下,我也曾一度“移情别恋”过(当然事后回顾,我才意识到也是巧了,这两部恰恰是最青涩的金大侠对阵上了最巅峰时期的梁大侠)。而我个人对待文艺作品的审美态度,更是一贯的不专一,花心、多情,甚至滥情都是很切合的标签。因此,我可以爱煞古龙每每在一首变奏曲跳跃跌宕的音符间剑走偏锋,在最意想不到的方位挽起最诗意的剑花,但绝美和凄美背后升腾而起的凌厉剑气却直透五脏六腑;我可以沉醉于梁羽生长袖善舞之诗囊琴心鹤渡影,剑气刀光烛摇红,将英武豪侠儒雅书卷气一锅炖,整出别样的俊俏浪漫旖旎来;而诗化温瑞安的奇诡,玄幻黄易无穷尽的想象,一样都可以令我把持不住地心动。但是阅尽天下群侠,若也非得来个华山论剑,那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后,还必然得有个镇得住天下的中神通的。在武侠小说的江湖里,这中神通非金庸莫属,原因无他,纵使有人可以分别占绝了品性、雅致、学识、才情,但终无一人如金大侠这般集智慧、底蕴、才气、恢弘的气势和胸襟于一体,可离奇惊艳,但更不失本真坦荡的。因此,在武侠小说的天地里,且不论旧派、新派、新新派,金庸都是一座未被逾越的山。
在对金庸作品诸多的点评和排名里,其实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倪匡的。在他心里,《天龙八部》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排名第二的作品,第一是《鹿鼎记》。而我也更同意他进一步的点评,如果仅从武侠小说的范畴来看,《天龙八部》该是所有金庸小说中排名第一的,因为《鹿鼎记》已经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武侠小说。以我的眼光看,《天龙八部》实实在在是金大侠个人的一座巅峰,因为无论再优秀的作家,其创作的巅峰状态往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一段,而《天龙八部》正好赶上了金庸技巧最娴熟、笔力最雄浑、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天龙八部》之后,仿佛江湖武林芸芸众生也都被金大侠写尽了,虽然后续还有《笑傲江湖》和《侠客行》,但《笑傲江湖》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金庸在人物类型上给我们做了道无穷尽的证明题,因为他又为我们开发出一个新新的“人种”,叫做令狐冲的。而《侠客行》最大的意义还是思想性上对“我是谁”这个生命最终极的哲学问题的拷问。但这两部作品的造诣,在意象辽阔而宏远、结构庞大而精细、人物多样而鲜明、想象绚丽而丰富,思想深刻而宽厚上,均无法与《天龙八部》比肩。因此,说《天龙八部》是迄今为止“空前绝后”的武侠小说,诚不为过也。
那么这样一部“空前绝后”的武侠作品,洋洋洒洒近190万字,以北宋哲宗年间民族矛盾激化的狼烟为背景,在宋、大理、契丹、西夏、吐蕃的大地上,穷博弈医术技击佛理,织就形形色色芸芸众生的天罗地网,到底又想表达些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不得不回到我们的出发地。拿起《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的第一眼、翻过扉页目录后的第一页,那其实也是读《天龙八部》最为重要的第一课,“释名”。是的,金庸对这一“释名”的看重,从当初连载开始,几乎每一次修订“释名”都堂而皇之地占据着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而且金老先生还不厌其烦,几乎每一次修订,对这“释名”也都要修修改改,而修改量之大又以最近的新修版为最。(为避免本论文也写成连篇累牍的裹脚布之势,本人且将新修版之“释名”和“后记”内容另起一博文,各位朋友有兴趣可直接上链接,而这些内容窃以为对于金大侠对《天龙八部》的改编,对于我们研究13版电视剧基于新修版基础上的改编思路是很有价值的。)在这篇释名中,金庸耗费了几乎十之八九的笔墨来向读者解释“天龙八部”这佛经名词中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罗迦及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于是,读者们也是痴儿,在琢磨这《天龙八部》为何叫天龙八部时,费尽心思地把作品中的人物和这八部众一一对应地代入,殊不知这样的解读不但是牵强,更将自己逼到了细节的牛角尖中,而忽视了从更开阔的角度来理解“天龙八部”所蕴含的深意。
其实,只要花点心思去比照一下三版(即连载版1955年到1972年,修订版1970年到1980年,新修版1999年到2006年)释名的区别,或者读过倪匡大侠之读金庸系列,就会知道金庸在1963年开始创作《天龙八部》时,也确实曾存着心思,以一种非人怪物指代书中一个具体人物。他写道,“是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鬼怪,都将成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当然,他们是人而不是怪,只是用这些怪物作绰号,就像水浒传中的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又道,“这部小说将包括八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部。但八个故事互相有联系,组成一个大故事”。但我们现在都看到了金大侠最终“成品”的《天龙八部》了,它和什么八个故事有关联吗?其中的主角又有哪一个以“八部众”为绰号的?它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可见,《天龙八部》根本就是金庸的一部相对于原创作规划而言写“豁边”了的的小说!其背后金大侠创作思路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却十分肯定,当金庸在那里才思横溢、纵横捭阖、笔走龙蛇之际,八个神怪、八个主人公、八个故事显然已无法承载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而金庸之智慧、之通透、之气度更不会拘泥于某种形式,当他妙笔生花之下,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明人物将八部众的种种特点融会贯通之时,一一对应显然太单调,那分明就是排列组合后包罗万象的众生啊!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时,若金大侠还非得执着于“天”代表谁,“龙”代表谁,谁是“乾达婆”,谁是“紧那罗”,是不是也是痴了?如此着相的,绝不可能是金大侠!
因此,在修订版上金大侠除了保留对“天龙八部”的名词解释外,他老先生开始为读者们排疑,“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像「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但他老先生殊不知他这小说流传影响之深远,当初是爷爷读他的连载版,现在是孙儿读他的修订版,而他也许是为了给第一版之“释名”也保留点面子,因此高度概括,语焉不详,他这里一象征,我等后生小子反而越发陷入了以具象的人物代入某一类抽象神怪名词的泥坑之中。
终于,在新修版之释名篇里,金老爷子也“痛改前非”,破天荒地这一次他终于用了相当于全篇30%左右的文字,虽有隐晦,但却也无保留地向读者传递他自己真实的想法。概括这第三版(详见本人博客中相关的博文)的释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提出了佛教“无常”的概念,众生皆受无常之苦,人如此,牛马如此,鬼神(笔者注:自然也包括天龙八部众)也如此;第二,小说写的是常人,但有真有假,故事虚构,感情真实,又因其被赋予超现实之能力,经历超现实之际遇,因此以“天龙八部”为小说名,暗指此为带魔幻性质、放纵想象力的作品;第三,“天龙八部”本来就是神话性的,如佛陀说法以神话人物为比喻,有比较抽象的含义,内容广泛,包含的范围较大,不像具体之人与事有特定所指。第四,虽然书名借用了天龙八部这个佛教名词,但书却不是宗教书籍,与宣扬宗教无关;第五,(他金老师虽不想宣扬佛教,但还是要抛给大伙儿一个“大乘佛教”的概念滴)大乘佛教教义极广,庇及众生,而大乘佛法是从印度部派佛法的“大众部”演变而来的,那些古印度民间的原始传说和信仰,你可以认为是迷信,但古老象征却含更广泛的真义(看看,金老师依然不甘心地隐隐指出解开迷津的一扇门,当然,愿不愿意深入地“自虐”走下去,全在个人)。
也许行文至此一定有朋友也忍不住要问,你这啰啰嗦嗦满纸废话,到底想说什么?其实,我是想说,《天龙八部》以乔峰(萧峰)、段誉、虚竹子为主要人物,叙事线索则更加繁复,随意数数,段誉、乔峰、虚竹、慕容复、游坦之等皆为主要叙事线索,在这些线索上枝繁叶茂地衍生出众多的支线,支线与支线之间又因命运紧密纠缠的人物而纵横交错勾连成一张庞大的网。但段誉、乔峰、虚竹就是《天龙八部》的主角了吗?温瑞安大侠石破天惊的一句“命运才是《天龙八部》的主角”却是别出心裁的一道光亮。正如陈世骧先生所言“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人生命运之“冤孽”也正是造成终生皆苦之“无常”,人人都不想要无常,而要圆满,但如天龙八部众、如书中那些拥有超越凡人的禀赋能力的人物,却依然挣不脱 “无常”之劫,又何况你我这等寻常凡夫俗子呢?
因此,《天龙八部》实实是一本有关“冤孽与超度”的奇书。万劫渡尽,有人粉身碎骨、有人委屈求全、有人情怀黯伤,但却无一人求仁得仁,挣得真正的圆满。但这样的无常之苦,在金大侠的笔下却不着一笔一言的“苦”字,那份“苦”的沉重只在万千读者的体会和感悟里,又将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个几乎空前绝后的悲剧英雄之非常人行非常事直至自我超度,淬炼得激情滂湃、荡气回肠。但愿这样的“渡劫”,虽然我们没资格与能力效仿之万一,但在我们自己人生的无常里,也能给我们一束蜡炬的温暖光亮和启迪。大慈大悲,本是大乘佛法之真谛,而悲天悯人之渡众生,又何尝不在一饭一浆一叶一花一木,乃至薄薄的一张书页,长长的一个故事里呢?
而这样的影响,起步于一个历经万劫却依然豪迈地要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剧英雄,能否真正也走入我们生命的记忆里的那一刻起。但他是一定能走入的,因为其情也真,其性也真!因此,我们接下来可以转入到另一个篇章了,谈谈金庸新修版一切修订最最核心的精髓,也许一个“真”字就可以概括殆尽!在侠之世界充满想象虚构的虚幻里,追求一份“真实”,人物性格感情之真实,人性之真实,在满世界诟病金大侠年老昏聩的责难声里,面对着他亦庄亦谐、较真但又洒脱的后记文字,竟有泪在眼中浮现。我知道,我连幻想一下煮酒剪烛的资格都是没有的,但这却并不妨碍我以浮尽三大白,遥敬金老爷子,以示我作为后生晚辈拳拳敬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