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看随评电视剧《十月围城》之三(22-29集)

(2014-02-28 21:20:00)
标签:

电视剧《十月围城》

鞠觉亮

林黎胜

钟汉良

吴刚

分类: 影视评论

随看随评电视剧《十月围城》之三(22-29集)

真正的好演员能让戏中的自己活在角色的生命里,这样的“活”,是充满个性气质的活,是举手投足间极有内心感觉支撑的表达。这样的“活”是让表演的体验与角色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刻、每一段紧密呼应、交融、辉映。只见角色不见演员,始终都是对表演的误解,因为真正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和表演,一定是自成风格、充满个性气质的表演。正如这一个阿四就是、也只能是钟汉良的阿四,这一个李玉堂就是、也只能是吴刚的李玉堂一般,只是当一切深潜下去的细细梳理、反复酝酿,直至最后面对的摄像镜头全情投入后发乎纯然的表达,演员的我和角色的我早已浑然一体,而全然被打动的观众们,心里眼里又只有这一刻荧屏上的这个人以及他的故事,混忘了角色背后的人,等一切回味过来,又往往都在故事的高潮之后了。

 

当这个李总办站在讲台上,从最初的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启齿开始,逐渐进入了忘我境界,洋洋洒洒数千字拗口的锦绣文章,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里一泻千里,竟无半点滞碍,那纵横捭阖、慷慨激昂的气势,更是生生地震慑了全场,也亮瞎了一众看客的眼睛!从一个天真可爱,但也免不了粗鄙、窝囊的人力车夫阿四到出口成章、器宇不凡俗世佳公子李总办,观众们一路紧紧相随着,按捺着心情静静期待的,不就是为了这一刻逆转的灿烂和扬眉吐气吗?尤其是在二十多集的篇幅中,编剧们细细密密地以一个个戏剧冲突铺垫着阿四的成长,此处更是很贴心地在李玉堂的心理活动中切入准备讲稿时的点点滴滴为补充,这样的逆转,不仅仅是水到渠成,它更是与观众期待的心理呼应,而平添了一层突破之美、跌宕之美。就在这样的戏剧化光芒里,在一阵心跳悸动欣慰震撼之后,你才幡然省悟,“这才是钟小哇!”“小哇到底是小哇!”

 

“这才是钟小哇!”是因为这段表演彰显出来的演员气质和表演上的个性正是你当初一见钟情,又在脑海中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钟汉良标志性的形象。在我心里,不管钟汉良演的是哪一类型的角色,钟汉良的表演却始终是有“霸气”的。这“霸气”以控制适度、又连绵不绝的气息、气势为底蕴,又以极端处银瓶乍破的爆发力构成表演的张力和厚度,从而轻而易举地让表演和角色变得格外醒目。而这“霸气”不是犀利,也并不是陈道明这般雷霆万钧、给观众和周边演员极大压迫力的那种王者之气。钟汉良的霸气又是含蓄和温厚的,有美玉般的气质,仿佛可以和任何环境协调地搭在一起,至坚至硬的质地始终“潜伏”在温润的底色表象之下,而一旦需要,立马在细腻温润处流光溢彩,令人砰然心动,不敢逼视。

 

而“小哇到底是小哇”则是因为一如一切优秀的演员,功夫在戏外,钟汉良总会在细致的梳理、周到的分析和充分的准备后,为角色找到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于是,钟汉良的“霸气”,可以在玉树临风般的儒雅中流露,可以在活泼俏皮的聪颖里挥洒,可以在坚忍果决的英气中悄然抒发,也可以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郁里尽情渲染…..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令人有任何的违和感。也于是,钟汉良真的成了“双身”专业户,《一触即发》中的阿初、阿次,《天龙八部》中的乔峰父子、《十月围城》中的李重光和阿四。一样容貌,颠倒人生。选择一而再、再而三地接下这样的角色和戏份,是钟汉良的挑战,在一部戏中要迎接颠倒人生的挑战已经很难,更何况试图将每一次的人生颠倒都颠出些个性、特色和不一样来;而这一样容貌、颠倒人生的角色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向钟汉良的怀抱,也是钟汉良的自豪和骄傲,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制片方、导演、观众对钟汉良之前表现的认可、对未来创作的期许和信心。

 

《十月围城》中的李重光和阿四之“双身”又和之前两部不同,无论兄弟,还是父子,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始终犬牙交错、平行地贯穿着一部戏的始终。但《十月围城》之李重光和阿四,却可谓是“虚实”相间的。此处不得不再次提到编剧团队。我始终认为,无论何种题材、选择何种类型,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普大喜奔还是高大上,一样都可以写出好剧本,关键是你对作品的用心程度,以及创作的原则规律技巧是否都得当了。本剧编剧把对李重光这个人物的描写摆在烈度极强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依靠角色的选择快速推进故事,同时又成功地竖起了人物最核心、最典型也是最基本的线条骨架。但相较于故事的高节奏、大容量,对李重光人物的描写却又实实在在当得起“惜墨如金”四个字的。这样的处理,成全了故事洗练、干脆、快节奏的开局,而且当李重光之后成为一个“标杆”树在了阿四成长的道路上时,李重光的骨架,即他当时行的事、他散发的人格光芒,是“实”的,而血脉经络肌肤,即具体的李重光这个人物的细节,反而是“虚”的。这样的感受做个比喻,有点像我们对苍穹闪电的印象,强光过处,记得它是闪电,记得它耀眼的光芒,但却无法说清闪电具体枝枝蔓蔓的形状。已经牺牲的李重光是“虚”的,在危局中李代桃僵,一步步如履薄冰、也一步步成长的阿四是“实”的。有血有肉的阿四向着高高悬在前方的李重光的概念、李重光的光芒一步步前进,又在故事环境里逐渐被认可、无限接近李重光的过程里、不断丰富和丰满着观众对李重光的想象、丰满着李重光这个人物的血肉形象。因此,这样一种思路、或说是处理方法,一方面因为预留的想象空间而显得极富弹性和活力度,另一方面也非常巧妙地拉近了作品、人物和观众间的距离,你的欣慰愉悦不仅仅因为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更因为你对作品自发的内心反馈的互动使你也成了作品的一位探秘者、参与者、甚至是创作者。而我更相信,沿着这样的思路演绎下去,到本剧的最后,虚和实必将合二为一,这里,将不会有谁的淡化、谁的彰显,也不会有谁对谁的取代,实的因虚的而升华,虚的因实的而重生,将是一个必然,而作品的基调和格局也会有机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而好编剧笔下,一个创作成功的人物,又必然会为演员的创作提供无限的空间。比如阿四的成长,就在编剧步步为营、细密且精细的规划下,在钟汉良倾尽心血的演绎中一步步地实现着。变化,是故事明处的情节里告诉你的、有关成长的那些学习、辅导、培养和历练。变化,也是隐含在故事脉络里的角色的动机和选择。开局对革命党嗤之以鼻,因利益卷入局中,到后来因对革命党人家属的同情、因仁善和恩义,选择宁可死也咬定青山不放松,再到现在对革命党人萌生好感和敬重,对出卖革命党人的行为表示不齿,且掷地有声地宣称要做李重光应该做的事,主线上阿四变化之脉络清晰、铺垫和依据极其充分。变化,更是在主线之外,依托与阿四相关的各种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极具匠心的反衬呈现的立体而又饱满的图景。比如上一篇评述中曾经提到的李玉堂和阿四假父子关系的进展,到了这一部分,那已经是有爱、有包容、有宠溺、甚至是欣赏,慢慢地相信还会有更多,诸如信任、诸如依赖的元素也添加进来吧?而阿四和区舒云之间,竟也不知不觉地从舒云的颐指气使、阿四的唯唯诺诺,发展到今天阿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理智的约束下,舒云只相信阿四、愿意向阿四问计并依赖阿四完成计划的境地。阿四,他已早非昔日吴下之阿蒙,而钟汉良对角色定位的变化也始终紧扣着阿四的成长。充满钟汉良个人气质魅力、气场十足的表演段落,诸如教堂救妻、向舒云分析案情、巡抚府休妻、探监斥少白之这般的戏码,其比重必然会越来越多,而钟汉良时不时宛若泄底般抛出的一个个天真卖萌、眼珠转动中机警慧黠、小无赖的表情,竟和编导在某个头悬梁、锥刺股之后的清晨,让舒云脸上突然出现的那两撇胡子一般,具有异曲同工的功效!原来所谓灵动、所谓韵致、所谓神来之笔,其实也真不需要神马高大上的桥段。匠心,就只是在某一细节处,不经意间地笔尖那么轻轻地一点,却恰恰点在了龙的眼睛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