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e You--《请你原谅我》观后随谈“彼岸在何方”之一

标签:
《请你原谅我》刘惠宁徐兵吴秀波海清吴越董洁房子斌王大治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为了所承诺的这篇文字,终于在一个静谧的午夜,将《请你原谅我》全部看完。当那个舞台,那厚重的粉彩遮挡下的徐天和何佳,在《采红菱》的旋律中,尽情地向亲人、向黑压压一大片看客们,演绎和传播着快乐时,泪水却不知不觉漫过了眼睑,濡湿了脸庞…..
我恍然如梦般地难以相信,我居然会为一部所谓的言情剧、生活剧而流泪!而我一直以为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我最对胃的那道菜,因为通常情况下,在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里,我能看到真实生活的镜像,但却很难捕捉到被提炼和升华的境界。因此,这一次,我真是冲着秀波、海清、董洁和吴越等一众“星星”们而去的,但意料不到的是,我却经历了一次经验的颠覆!于是,我相信,思想的深邃和情怀的博大与投资、题材都没有关系,它在那里就在那里了!“I see you”!《阿凡达》这句著名台词真正令我惊艳的,是它的中文翻译,“我感觉到你!”,这个see,原来用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头脑、是心、是充满passion的倾情拥抱!
I see you!于是,我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美动人婉约多情的故事,在家长里短式的琐碎中被规划得细腻生动、百转千回、错落有致。I see you! 而我的头脑、我的心、我的passion 却触摸和拥抱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气质。从感性出发又超越感性,缘起缘落中,有关于个体之命运、追求、价值和幸福的思考,以及个体和世界之关系的思考,在质朴低调的影像里,在影视语言蕴涵着的冷静、理性、智慧、丰富和深厚里,以一种决不张扬的包容姿态缓缓释放,I see you! 我是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你,那内敛着那一点点苍凉、一点点无奈、一点点释然、一点点温暖……
那个聪颖、率性、不羁、骄傲的大男孩――徐天,是一颗耀眼的发光体、也是磁石,牢牢吸住了我的视线,不忍有一刻的错漏。I see you! 但我的心和思想,更感受到一颗倔犟、孤独、高傲、渴望自由的灵魂,在现实的不安和焦虑中迷失,在理想的不甘和顽强中坚持,在岁月、挫折、失败、亲情、友谊和爱之中挣扎。妥协、改变、放逐孤傲、遗忘自我,那就是充满着辛酸和痛的成长!当那个男孩终于成为男人时,他,与“空”同在了吗?内心宁静了吗?为他所抵达的彼岸而释然欣慰快乐了吗?……
I see you!所有的表演都是为了观众的眼睛而存在的,但仅仅满足于眼睛的表演又是没有灵魂和生命的。能征服你的思想、征服你的心灵,让你敞开怀抱想去拥抱的表演,一定形和魂合而为一!当那个徐天,在泥泞中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应该压抑、落寞、满身尘埃,但却依然掩不住骄傲、掩不住夺目的光华时,我知道,I see you,感受到“你”的。岂止是我、我们,更有让我们用心灵去“看”、去感受、去拥抱“你”的那个人!,当他在角色中体验和丰富他的人生,在人生砥砺中提炼和绽放角色的生命时,他早就用他的思想、他的心和他的生命,感受到了“你”,表达了“你”,如此鲜活生动霞光万丈啊!I see you!
我知道,我也是要受束缚的,在这样一方天地里,受字符和空间的约束,而很难信马由缰地驰骋,但是,我真的已经感受到你了,也许一切只是个开始,也许蝇营狗苟中我终是无法安放心之所感,而只能选择匆匆结束。但是,I see you, 心的感受、心的感悟,它在那里,就在那里!在心的左岸、在柔软易感的角落里,在那里,就在那里!I see you!
絮语:
我至今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写下上面这篇文字,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夜。因为秀波吧吧刊曼珠莎华网友的邀请,当时正在写逐集评的我,放弃了一直坚持着的、边看边记录直觉感受的做法,转而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最后的8集。我无法形容当时自己的震撼,这种震撼绝对不属于惊天动地般的强震,它是柔韧的、执着的、绵绵不绝的,一如平静的沙滩上一层层轻拍而过的海浪,彷佛正以一种最“温柔”的方式来完成一次次触摸和拥抱,也彷佛从没有想过要刻意改变什么,但是来来回回的不经意间,却终是有些什么,在层层冲刷、过滤和积淀中留在了你的心底。
于是,很久没有那样的感觉了,心头涌动着百感交集的情愫,对着电脑屏幕,却又只能静默,迟迟不知道该从何下笔。我感佩于本剧主创非同寻常的自信心――那样的自信始终都贯穿在认真、“正常”、毫不花哨地娓娓叙述里,那样的自信,也彰显着尊重,对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尊重,对观众们的尊重;我惊叹于一个包容度极大的故事,往纵深探究,所蕴涵的思想的深度;我惊艳于本剧几乎所有演员极踏实、极有生活质感的表演所焕发出来的、非常耐品的光芒;我也惊喜和欣慰于已失落很久的一种回归,那是一种风格的回归、一种态度的回归、一种品质的回归,它突然也让我有了点信心,原来我们的影视人还不曾彻底遗忘影视作品应该有的样子!原来他们还是可以做到不喧嚣、不浮夸、不急功近利,只在专注中将自己的那份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真的是《团长》过去近二年半的时间里里的第一次。第一次,我有如此强烈的冲动,想去全面、系统地对一部作品、一部甚至会被很多人看作是过于简单、过于平淡、怎么看都不“神奇”、不“惊心动魄”、不吸人眼球的作品做回望。也是第一次,我如此急迫地想将自己观赏时点点滴滴的心得,和朋友们分享,哪怕这样的分享将我原本十分有限的时间,压榨得再也没有一丝丝的间隙,但我又时刻感觉到甜蜜。那是等待经年后,一种很美丽的邂逅,你既在那个现场,又不在那个现场,心领神会的一个个照面间,你彷佛重温了一个时代,你彷佛走入了一段段鲜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真实、熟悉得你想去亲近,他们是你的上一辈、你的同龄人、你周围的人、你、甚至是你未来的人生。这样的美丽,也属于观赏的过程中艺术审美上的共鸣和互动,编导在创作中实现和释放自己的艺术审美,而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感受、体会、丰富,完成属于观众自己的艺术审美。当这样两层审美互融时,宛如奇妙的化学反应,心照不宣的契合和共鸣,就在一瞬间。也是第一次,我如此渴望地想要向更多朋友推荐一部戏,甚至有点强迫症的倾向,虽然从理智的角度看,我始终认为,任何作品都会有观众群的划分,审美的自由性特点,也决定了你之芳草,他之毒药。但是,我又想,对于任何想奔跑、想前进的事物,平衡联动始终是必需存在的机制。如果中国的影视产业是车,哪怕仅仅是一辆你又爱又痛又恨又舍不得彻底放弃的老爷车,那观众何尝不是这辆车中的一个轱辘?别人唬弄你、忽悠你、应付你、弱智你、甚至把你“卖”了,如果你还是乐呵呵地自己数钱,那你又要怎样才能让他们不唬弄、不忽悠、不应付、不弱智? 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难道不是与批判丑陋、批判恶俗一样地重要吗?
因此,就在那个午夜,我一气呵成把那篇一千字的约稿写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模样,不仅仅是因为我深知这样的字数篇幅与我想要表达的内容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更因为我深知,以我的痴、我的傻、我的执着,我一定会为了它――《请你原谅我》,而再一次回到这里,其实,我在潜意识里一早就想将这一篇约稿,作为另一个大坑的开始。
在近乎于“疯狂”的工作节奏中,不惜急急地挖坑,是因为我有希望兑现的承诺,是因为我始终都有倾诉的冲动,是因为我不想在不得已的等待中,一不小心也将不得已消磨成惰性的藉口,而再也没有了当时当地心灵激荡的感觉,更是因为我还是坚持相信,有一群人愿意认认真真地拍戏,带着思考和追求,有一群人愿意认认真真地看戏,带着感恩和感悟,真是很好,很美!
彼岸在何处?我们也许还没看得见它,但我们却相信,它一定在那里、以一种最美丽的方式存在。而彼岸,又绝对不会是一个人的彼岸,因为世界的美好,永远因为有我、有你、有他/她/它。彼岸,它一定是一个世界,我们以共同的美好,创造的一个彼此共同拥有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