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淡风轻地微蓝
云淡风轻地微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22
  • 关注人气:1,7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生活化--《请你原谅我》观后随谈“彼岸在何方”之三

(2011-11-15 22:38:56)
标签:

《请你原谅我》

刘惠宁

徐兵

娱乐

分类: 影视评论

叙事生活化--《请你原谅我》观后随谈“彼岸在何方”之三

在屏幕前打上这个标题时,不自禁地吸了口气,是因为我深知这简简单单地三个字,不但是主创们做到不易,即使我要将它讲明白,恐怕也不易。所以这一次恐怕要大家稍稍原谅和纵容一下我的“技术控”了。

 

对于现代题材的作品而言,生活化是一个必备的重要元素,但它恰恰是我们目前的影视作品很难做到和做好的元素。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了生活化的艺术效果,又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即影视叙事的生活化和演员表演的生活化。

 

在故事和叙事层面上谈作品的生活化,首先绕不开的第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的生活”的混淆。“真实的生活”,很好理解,就是指我们日常的生活,而“生活的真实”,则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它真正的含义是影视作品必需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它叙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都未必真实的、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但它却又彰显着生活的质感、让观众相信它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是故事和人物,都蕴涵着生活的逻辑。因此,当我们评论一部作品生活化的问题时,我们真正应该去追问的,不是拿现实生活去比对,质疑那是不是真实的生活,而应该关注于作品展示的故事和人物,是否充满了生动形象逼真的生活细节?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影视剧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且有别于真实生活忠实的记录,是因为它创作的关键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对生活的归纳、提炼、总结、升华,从中发现生活的哲思,而这样的一种创作方法又体现着一种戏剧的精神,因此,对电视剧这一大众化文化载体而言,无论它再生活化,从创作的第一笔开始,贯穿着作品的细节的,又始终都是戏剧化的技巧。

 

而戏剧化,它本身只是个客观的中性词,它是强调以戏剧的表现方法和手段进行创作。但目前我们在现代题材作品中集中暴露的典型问题却是作品“过戏剧化”的倾向。何解?这里举些简单的例子,前不久有一部以现代商战为素材的作品,当你感受到的所谓商场竞争和市场、产品并没有多少关联,而是一路充斥着阴谋和爱情、暗算与暴力、甚至诸多黑道元素时,你不得不说这故事太戏剧化,因为如果你也在公司打拼,也算跻身商战,那你“商战”的生活再怎么“提炼”、“升华”也总在一个范畴之内,有可能那么悬乎吗?再比如《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在《唐山》中最大的败笔之一,就是为了一个全民温情的主旨,而给了那两个孩子刻意美好的结局,陡失了生活的质感使作品滑向了“过戏剧化”的泥淖。一个在大地震中致残的孩子、还是一个没有很好教育背景的孩子,在现实生活压力之沉重之下,和一个携着娇妻、开着宝马、动辄豪宅的青年才俊,这之间能挂得上联系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因此,所谓的过戏剧化,就是在作品中,片面追求戏剧冲突的强度和烈度,片面追求奇诡和神奇的效果,殊不知过度的意料之外,却也导致了情理之外和生活之外。在我们绝大部分的现代题材作品中,你所看到的所谓生活,就是日日一小吵、三日一大吵;就是动辄掀桌子,踢凳子、摔盘子,好像不整得荧屏上鸡飞狗跳,荧屏外的观众也跟着一起神经兮兮的,就不能算是戏。至于男男女女的恋爱么,不多伸出几只角来的,不搞几个男甲一爱女甲一,女甲一爱男甲二,男甲二爱女甲三,女甲三爱男甲一…….的连环套的,就不算是会写爱情戏。而不把哭哭啼啼、吵吵闹闹、寻死觅活的戏码演足了,也称不上悲情和苦情戏!于是,你就这样傻傻地坐在那里,看着那上面热热闹闹地开演、热热闹闹地开吵、热热闹闹地开打、热热闹闹地开恋、热热闹闹地整出个婚外情、多角恋、甚至于情杀、自杀、仇杀……鸡飞狗跳中的生活剧,其故事和作品人物之思想脉络、性格脉络、感情脉络都无法完全理得通的,又怎么会让你对现实生活产生联想,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而看完之后,脑中乱纷纷的一地鸡毛里, 你又到哪里去寻找什么生活的哲思?

 

但是我又要说,这样的“过戏剧化”,究其产生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很多影视剧的编导们缺乏“戏剧化”的功底和能力。他们塑造不好人物,也不会熟练地运用戏剧的创作手段去讲好一个故事,于是,他们对于平实地向生活要原型、要故事,明显地流露出信心不足。他们不知道这些从真实的生活中走来的人物形象,要怎样才能鲜明、形象、生动地“活”在荧屏上,因此,他们拼命地追求人物的复杂化,个性、思想、情感,复杂直至扭曲、割裂、背离的境界;他们也不知道一个贴近于真实生活的平淡故事,该怎么从故事本身内在的质地和脉络中,从故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出发,去制造悬念、去设置和丰富戏剧冲突、去构建起环环紧扣链条,推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他们放弃平淡朴实地讲故事,而转而以吸人眼球的大跌宕、以增加戏剧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以不断添加的“突发”、“偶然”和“奇迹”,为故事的吸引力加分,但他们又无奈地只能让跌宕和曲折,停留在一个极表面又极肤浅的位置上,因为那些故事始终缺乏生活纹理、生活逻辑和生活真实的支撑,而成为一个个悬浮的楼阁。

 

因此,一部现代题材的作品要怎样才可能实现故事叙事上的生活化?首先,是剧作的编导必需对他们笔下镜前的素材和素材背后真实的生活,有着足够的积淀,包括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实践的积累;其次,是编导自己人生的积淀,这里包括编导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能力;第三,是编导“戏剧化”的能力,是他们对影视剧创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他们必需懂得怎样才能塑造好人物,怎样才能让人物和故事有机关联起来,故事为人而生,不是人为故事而生,而懂得了这一点,他们也许就找到了真正推动故事的内在动力了,但他们还要熟谙一切影视叙事上的技法,尤其是最核心的悬念和冲突。懂得从人物和故事内部的关联中设置悬念和冲突,而不是以损害故事生活逻辑为代价。也许,当一部作品的编导基本具备了以上这些要素时,生活化才有机会真正成为可能。

 

我记得在我的逐集评写到第三集时,我说我自己忍不住倒回去,查阅本剧编导的姓名。因为虽然只是短短的三集,但是,我却为那些充满时代感的场景画面、个性勾勒得极洗练的人物在历史的现场中的真实感、以及围绕着人物设计的悬念和冲突之内在张力而感到惊喜。而整部剧作看下来之后,这样的惊喜终于也发展成一种感动和欣慰,《请你原谅我》,它始终都没有让我失望。

 

如果说我非得为本剧的剧本打个分,我想那一定会是一个高分,虽然我也一样认为本剧的剧本是有改进空间的。比如整部剧的节奏还可以更加紧凑一些,比如细腻从容的叙事是个性和特点,但有些地方的详略和删减也有商榷和斟酌的余地,比如何佳在火车上的那封信,太过刻意和用力,和人物一贯强调的特点构成了明显断裂和背离等等。但是,真的是瑕不掩瑜,很久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有自信的编剧了,生活的真实也一定是他创作本剧时非常清晰和清醒的定位,因此,他的着力点就是专注地将一群各具特点的人物,极真实、极具生活质感地展现在镜头里,让他们说着和时代、个性、自身经历及价值观相符合的话、做着相符合的事。他不浮躁、不花哨、不故弄玄虚,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角色的现实性和代表性带来的反思价值、相信故事内在蕴涵的力量。他所做的一切,只是运用他的戏剧创作技巧,极平实、细腻地讲述好一个故事。那个故事,也许本身并不能掀起十二级大浪,惊涛拍岸,但貌似平淡和生活化之下,极具现实感的人物、设计精巧的叙事链条,又极有戏剧张力。只要你也能让自己稍稍沉静下来,你是很容易被这种平实细腻中内敛的力量所吸引,并被叙事链条上一环紧扣一环的悬念和冲突紧紧锁定,而连绵不绝的“温柔”的浪花,又随着故事一个个小高潮的释放,终也在你的心中掀起层层情感的波澜。

 

因此,《请你原谅我》叙事上的生活化,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的现实感之上,也就是说,荧幕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你明知是艺术形象,但是他的思想个性和行为,又无一不和故事为他而设计营造的历史场景、生活场景相吻合、和他的成长经历相吻合。比如剧中的主要人物,如徐天,他的率性不羁和掩盖不住的骄傲,与他的天赋的才情有关、与对比芸芸众生自然形成的优越感有关,与他成长过程中大约从不用太费力就轻易得来的优秀和受到的宠爱有关、也与老父亲对他教育的方式之宽松有关,因此一个才华横溢、骄傲率性的徐天,就这样栩栩如生、令人信服地站在眼前。同样无不例外的,无论是知性理智、又带着点任性和清高的吴晴,简单率直、稍稍粗鲁但却善良大气的何佳,正直单纯、个性温和的费兵,还是踏实勤奋与投机、纯朴忠厚与狡诈交杂着的陆秦生,你都能在故事的场景中为他们找到一条逻辑的轨迹,而这条逻辑轨迹又是和你熟知的现实生活紧紧相扣的。于是,站在你眼前的这些人,虽然都是虚构的,却又带着强烈的存在感,因为你明明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他们的影子。他们,可能就是你认识的朋友、同事、亲人,甚至可能宛如立在你自己面前的镜子。即使是稍带着一些理想化色彩的梅果,在编导为了悬念的效果,而将刻意“隐藏”的真相:童年的不幸和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压抑,最终释放时,你忽然接受了承载在她身上的一切的极端。惊世的美丽,惊人的才情、惊艳的气质,外加极善良、极纯净、极敏感、极柔弱,甚至于神经质的偏执。总觉得观众对于梅果的爱怜和宠溺,大抵和我们对着林妹妹时的心态类似。也许,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相信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林黛玉或者是梅果,但我们的内心又是如此渴望着美好,以至于当我们发现原来她的存在也是有理由的,简直都不用编导再费笔墨、也不用演员过多的技巧,我们是如此急不可待地认可一切,而且带着我们最柔软的心,想去呵护、想去宠爱、想去用完满弥补和温暖她曾经遭遇的不完满!而本剧真正脱离于生活化的角色,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那是张嘉译出演的张忆。我曾经很多次地在逐集评中谈到,张忆是个被符号化的人物、而且还是个明显高于众生的符号。但是,对于张忆这个人物的设计,编导显然带着自己的考量和目的,他的存在也确实起到了编导预设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很难判断这是妙笔、还是败笔,因为那全然看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刻意和游离于现实感,可能是副作用,但如果,你能接受某种现代、抑或后现代的元素,更加看重于作品最后从生活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禅意,那你一样得承认其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与本章节无关的题外话。

 

《请你原谅我》叙事之生活化,始终与编导精心打造的细节有关,而这些细节几乎涵盖了影视叙事所能覆盖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细节,帮助这些人物,真实地“存在”于故事的时代、“存在”于故事的环境、“存在”与故事中个体生活的现场。这些细节,可以是小情景、可以是道具,也可以是台词。比如这一些小情景,我们是否还记忆犹新呢?那个夜晚,打着手电修保险丝的情景;徐家门口一大堆煤屑,用煤模打煤饼的情景;工厂锅炉房外一长排的开水龙头前打开水的情景;包着头、踩着楼梯和凳子往音像社的墙上刷石灰的情景……这些情景无一例外地散发着和时代、和现实生活、和角色故事中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从而将生活的真实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我上文曾经提到过的道具,比如角色的台词。这里想就台词多说几句,影视剧台词和戏剧台词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尤其面对着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真正优秀的编剧,决不会不顾角色、不顾情景地在台词上卖弄和显摆,他会选择“低调”地将自己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对于一部现实主义风格作品而言,编剧的台词功力所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化,简单通俗地说,让角色说着和年代相符的话、和角色的身份个性相符合的话,用我们日常生活惯用的说话方法去说话。因此,我无法不欣赏何佳的那句,“呸!我仗义!”,我也无法不欣赏徐天的那句“棕鞋、绿裙子、红皮带,白的、红点、黄点…多好”,更无法不为那句“跟你说了多少回了,火柴买两分的,你老买一分钱两盒的”既惊艳欲绝,又瞬间泪洒衣襟啊!

 

《请你原谅我》叙事生活化的最终实现,又与细腻从容的叙事风格中蕴涵着的丰富深厚的影视叙事技巧有关系,在叙事链条上真正实现和体现生活的逻辑,才是影视叙事生活化实现的根本保障。如果仅仅有真实的细节,就好比在观众眼前罗列了一大堆的珍宝,但单个珍宝的光彩,和一整条项链展现出来的风格和光华,完全不是一回事。观看《原》剧时,我最大的感触是本剧编导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风气的回归。以人物推动故事,而人物的行为又必需遵循人物思想个性和时代价值判断的逻辑,这是影视创作、甚至是文艺创作的铁律。但是,在以“眼球经济”为导向,市场效益为驱动的今天,铁律是完全可以被践踏在脚底下无数次的。于是,有人愿意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不违背规律,反而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稀罕了!这里仅以本剧的开局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开局的寥寥数笔之中,主要人物,诸如徐天、吴晴、费兵、秦生、梅果,人物基本的轮廓因编导非常出色的叙事功底而交代得相当清晰,在观众的心里已经可以立起来了,虽然精致的线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添加和完善。紧接着编导抛给我们的,是与人物的特点结合得相当出色的一连串铺垫,以及铺垫背后隐藏着的一连串悬念。比如,徐天轻率地自己刻了公章,伪造介绍信是个铺垫,它背后带给观众的悬念是: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后果吗?尤其是随着高考这条叙事线索的发展,这个悬念在观众心里激起的反应就越来越大。比如,吴晴怀孕,吴母强烈反对吴、徐两人交往,并以考上大学和1000块钱做为考验徐天的条件。这两个条件都是铺垫,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条件很自然地和徐天私刻公章的铺垫发生交集,使徐天之高考的悬念再一次被加强;而第二个1000块钱,当徐天无奈地在床上唱起《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成功地激起观众心理上同情的影响,也构成一个小悬念,这个悬念,在徐天追包和思想斗争时,达到高潮,又在徐天拿钱,扔包之后释放,同时也开启了之后更大的悬念,那是梅果的命运以及偶然的一念之差到底会对徐天、对徐天和吴晴的感情带来多大的影响。因此,《原》剧,它基于人物和生活逻辑之上,始终都有铺垫、都有悬念、都有戏剧冲突,而且在一条条叙事的链条上,这些铺垫、悬念和冲突,始终环环相扣。表面上看,好像故事并不激烈,但是它却又内敛着一种令观众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尤其当你也是从这个时代走来的人,尤其是你还是一个懂得表演、对表演特别有感悟的人,这种娓娓叙述中内涵的韵味简直就是无法抗拒的。因为,你时刻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所带来的亲切感和信服感。而生活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又正是由一大群优秀演员精彩绝伦的表现而达成的,而这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次讨论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