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美《团长》(三)

(2009-11-17 13:00:46)
标签:

我的团长我的团

康洪雷

兰晓龙

段奕宏

影视评论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我的团长我的团》

审美主题词:解构

 

当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将“解构”两字打上,且作为这个章节的主题词时,连我自己都在佩服自己的大胆。实在是“解构”不是因太时髦而用得太宽泛,就是太学术而令人宛如诵读着绕口令而坠云里雾里。但是,解构又确实是《团长》使用得非常频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我一时又不能舍弃,因此,姑且杂七杂八地“乱弹”之,而朋友们也可有一句没一句地姑且乱听之。

 

如果要正儿八经地对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作一个通俗的释义,那我可以这样讲,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的一种反叛,通过一种类似于“拆解”的方式,把原来默认的体系和关联打碎、拆解还原成“碎片”,从而表现世界和万事万物的多元性及多种解读的方法。

 

解构主义批评学派自诞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存在着争议,最大问题在于破坏性和建设性上的失衡,因为在原来的秩序被打破或混做一堆时,那答案是什么,出路在哪,却不是解构主义本身关注的。形象化一点比喻,彷佛一个孩童将父亲价值连城的名表,拆成了一堆零碎,但是如何再装配,拼装成一个表或别的什么,却和这个孩童没多大的关系。因此,在引入更多方位的思考的同时,自身的某种偏执同样存在,但即便如此,强调多元性和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却在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甚至是日常生活,带来变革或推动变革,这样的效应也是一批批评其 “寄生性”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解构主义批判方式是很容易融入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成为其一个有效的表现方法的。因为这样的拆解以及拆解所形成的“碎片”,本质上就是对边界的模糊淡化,在表达“泛”和“边缘化”的倾向上异曲同工。但是,如果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怀疑,那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沦丧”,根本上否认存在的价值,而进入虚无的状态。因此,从本质上看,康兰的《团长》究其出发点就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但它确实是在怀疑、在拆解、在还原。因此,解构一样也成了《团长》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比如,对传统的英雄主义的解构,虽说在《团长》之前,已经有无数文艺作品,在探索“英雄”的路子上迈开了脚步,我们的银屏也终于有了姜大牙、李云龙等等有了人的种种缺陷的英雄。但是,这样的探索的脚步,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改良”而已,因为你仍然在传统的框架和模式之上塑造你的英雄,只是你不拒绝反映英雄缺陷的一面,有时甚至是刻意地像添加佐料一般在添加这种缺陷。而《团长》不同,因为它拒绝改良,在英雄问题上,它一样是绝决的。当虞啸卿最终选择在怒江边上等待时,传统思维定势中的英雄,褪去了最后一道光环,我们原有的认知体系和审美模式里的“英雄”,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将所谓的模式英雄完全打碎、一个个“部件”展示在大众眼前时,英雄原本和那些草民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然,康洪雷和兰晓龙却决不可能向着本质为虚无的后现代主义再迈进一步了,一切后现代主义元素,也仅仅是艺术上的表现技巧和方法而已,因为康兰作品的最大的意义和亮点在于:建设性永远大于破坏性。于是,当那群衣衫褴褛、面色晦暗的“炮灰“们终于和虞师其他的精英们站成了一排、站出人样来的时候;当迷龙叫喊着:“我告诉你们,你们今后有儿子,千万别让他当兵,没理讲的。”,然后又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汽油桶连成的地道时;当他们在那位妖孽团长的率领下,在一切希望都被拿走的那刻,创造出奇迹时,彷佛又是一个现代神话,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时”到了、“势”有了,即使这样的“时”和“势”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压迫力,但内心有为了目标而萌发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就一样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平凡的草民成为英雄。《团长》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一个“神话”,但符号化的龙妖孽横空出世,又创造了另一个“神话”,这也许本身也是某种“悖论”。但探讨一部作品进一步改进空间,却不是这一章节的主题,我只是试图解析康兰作品中解构技巧的运用,以及“破”之后的“立”带给我们思想和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一部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

 

“解构”,其实已名副其实地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髦名词,但凡对原有意境消解的、割裂拼凑的、用时尚的语境代替经典的,我们都可以称作为“解构”,虽然未必严谨,但却也透着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息。因此,这里我也不妨孟浪一些,将康导作品经常显现出来的一个特点,也归入解构,那不是故事解构、也不是思想解构,而是一种情绪的解构。

 

第一次为这样的解构震撼和泪奔,是看《一针见血》。这部摄制于2004年的作品,电视台推出的时间很晚,但我却很早从盗版影碟市场得到了(对不起康导了!)。当时仅看过康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印象非常深刻,外加有刘烨的加盟,因此,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入了囊中。在这个谈《团剧》的领地,对这部片子本身不想过多罗嗦,我只想说《一针见血》结尾的处理,却把我彻底地震倒,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几年前使我泪流满面的那些细节,依然如此鲜活地彷佛就在眼前。故事的结局本就是一种深刻的悲哀,第一次在康导的作品中感受到宿命,必然的结果由无数个偶然串成,无论哪一个偶然不在那个点上发生,最后的结局就全然不同,但是,很无奈、那些偶然就偏偏非常“合理”地在那些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就像多米诺骨牌,无情地一个连一个、一路延续下去,最后就到了这个点。被不祥的预感揪紧心神的苏岩终于破门而入,但是,一切都已经回天无力,樊东自杀了,深爱弟弟的樊丹也跟随着去了,在满屋充斥着福尔马林的气味和死寂里,刘烨轮廓深刻的脸上,是一种近乎于麻木的面无表情,那是一种费力的自制、那也是一个男人、一个警察竭尽所能表现出来刚强和理智。但是,在他转过身来、跨出房门的那一刻、和他的爱人默默道声“别”的那一刻,一切的自持和控制,却在顷刻间崩塌。身体顺着门框慢慢地滑落、滑落,奔涌而出的泪水也顺着脸颊悄然滑落、滑落,蜷缩在角落里以手抱头的那一刻,作为观众的我也早就泣不成声,并准备一径地泪奔下去,尽情宣泄自己泛滥的情绪了。但是,突然地、毫无预兆地、一个黑屏出现了,惊讶的情绪还没来得及被大脑接受,镜头推到了左小青(樊丹)身上,她屏息静气地悄悄走出房间,接着是晨儿(樊东),蹑手蹑脚地、但却以手拭泪地走出,镜头继续摇到刘烨身上,在那一刻,角落里完全入戏的烨子一时根本就没办法从戏中走出,泪水依然流淌着、脸上依然是深刻的哀恸,然后是一屋子的演职人员,鸦雀无声、肃穆动容。站在电视机跟前,我在瞬间即被这样的突兀和惊愕震慑住了,而一种思考也在当时当地取代了悲怆。跃入我脑海的第一个词是“间离”,康导刻意用这样一组镜头,把观众从戏中拉回来,彷佛是要让观众明白戏就是戏,生活就是生活,然后从悲伤中走出,更多地转入理性的思考,而这正是传统 “间离效果”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但细细地深入品下去,我又觉得这还不是全部,另一层的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恰恰正是对情绪的解构和消解。在激情彭湃的最高点,一任情绪奔涌着泛滥开去却实在是最自然和最不费气力的事,而宣泄过了往往也就趋于平复和淡然了。但若有人在这样的爆发泛滥的顶点,却忽然有意识地刻意收敛,宛如给奔腾的激流筑起一道闸,闸外的水看上去似平复了,但如果掉过头去,站在闸内去体会,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汹涌、激荡、彭湃的张力!而康洪雷就是一个非常习惯在情感的至高点上,突然给观众下道闸的人,貌似这个豪放的汉子,不愿太过于煽情和滥情,但在这表象的背后,却是与外表大相径庭的一种极其细腻、极其柔软、极其婉约的情愫,情如千江水,九曲回肠,而情到至深处,反而转向平淡,也一如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真正关注康导,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在我感受到了“闸”内的波涛汹涌之后,我就再也无法将视线从康洪雷的作品上移开,因为他呈现给我的是特色鲜明的棱棱角角、丰富多变的不同侧面,蕴涵着无穷力量和能量的思想内核;因为我相信一个心底深处如此细腻、敏感、柔软的男人,一定是个最懂得真、善、美的人,也一定是个最能捕捉真、善、美的人。

 

而康导的几部戏看下来,情绪解构的痕迹始终都存在。《团长》也是如此,第一个非常显著的情绪解构出现在第四集。看着龙妖孽突然就在丛林里双膝下跪,看着他彷佛漫不经心地捡了根树枝在头上晃着圈,然后段奕宏带着些磁性的声音响起:“东北东南死了的弟兄,战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缅甸的弟兄……”,台词和语调的苍凉,使我的心一下被揪紧,思绪彷佛也已飘远,记忆中那些惨烈的鏖战和牺牲的画面,都被调动起来,一种酸涩的情绪直接就控制了我的心神。但是,意想不到的场景和画面却再次出现,段奕宏让这一刻的龙妖孽成了一个十成十的蹩脚神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疾令令”,低俗的陈词滥调和一种戏谑、做作的语气瞬间就取代了前一刻的庄重和苍凉,段奕宏非常出色而有效地完成了两个状态之间的跳跃,彷佛从心底情绪自然流露倾泻的状态,突然就被摁了一下遥控器,跳到了某种荒唐、癫狂、谐谑的状态。然后,我突然发现我所有已酝酿成气候的情绪,突然被康导、被段奕宏给拦截了,我哭不出来了,但我却也因这份突兀而自然而然地去思考。

 

有过看康导作品的经验,我知道那又是一次情绪的解构,而在团剧、或说在龙文章身上出现,首先就是人物刻画的需要。细细品味龙妖孽,在他身上其实一直就有很明显的“掩饰”痕迹。面对着虞啸卿,他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对现实的鄙夷、对权威的蔑视,被他用一种卑躬屈膝和懦弱讨好的模样来掩饰;面对着他炮灰团的袍泽,他也在掩饰,掩饰他的真情、他的仁义、他的悲悯,用他咋咋呼呼的吆喝、粗暴的责骂推搡、近乎神经质和癫狂的折腾来掩饰。于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一直在演戏的龙妖孽,一个被段奕宏用刻意的“演”刻画得入木三分的现实中的“戏子”,所有的真情流露都是在演累了、演砸了、演不下去的瞬间乍现,但却如水银泄地般地完完全全地渗透进了我们的心灵。而这样的解构,给我第一层感悟,就是对龙妖孽思想、性格、表现姿态的第一次触摸。然后,我禁不住感叹,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当这样的一种“掩饰”成了生存的自然模式或说生命的一种颜色,那他一定经历过极其复杂、艰辛、甚至是饱受创伤的人生历练的。因为造成这种掩饰表现的心理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当在所有的人面前都要掩饰,不管远近亲疏,实质就是没有亲疏,也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极其孤独的,某种意义上是自我封闭的,是和任何人都保持距离的;用强悍、癫狂掩饰内心的柔软、情感的细腻是第二个层面,在这样的掩饰背后一定是无数次被所谓“强者”欺凌的惨痛经历,因此潜意识要成为那样的“强者”,做不成“强者”那就把自己武装成“强者”,可是仍然有什么不对,那是一个人的天性使然啊,即使要假扮都装不像,因此强悍不够,装疯卖傻来顶,一个不伦不类的“戏子”和“疯子”!而用戏谑、癫狂、某种玩世不恭来掩饰自己的多情、仁义和悲悯,折射的是龙文章思想和性格特质的第三个层面,那恰是一种大仁和大爱,因为这份仁和爱在付出的时候,是不想做给旁观者看的,是不带半点祈求回报的心理的,是不想使接受的人背上亏欠的心理负担的,是小心翼翼呵护着他人的自尊的。就如之后龙妖孽冒着九死一生将受伤的烦了从西岸背回来,全身体无完肤、伤痕累累,烦了的心头充塞的是沉甸甸的感激,可龙妖孽却毫不留情地全部把它消解了,用讥讽、用鄙夷、甚至用几分恶毒的话语。因此,这样一种解构的表现,既是编导使用的,也是剧中的龙妖孽所使用的,而在被吸引着层层解读下去的这一刻,我们和角色是如此贴近,几乎就可以触摸到龙妖孽的脉搏。

 

而第二层体会是主创的创作习惯或说是审美的一个结果。康师傅喜欢对情绪解构之突出,真的很少有人可以比拟。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次试着大胆地谈谈我自己揣摩的感受、以一个女人的视角和心理所体会到的。以我的观察和判断,但凡在女人眼里很“Man”的男人,那一定会对自己有更严苛的要求,尤其是情感外泄的部分,他们一般都要求自己更趋向于理智、更内敛、更淡定从容,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因此情绪化的多情和滥情是他们一贯抗拒和排斥的。其实,这也怪不了他们,谁让我们女人的标准、社会公众的审美标准就这么标定在那儿呢?但是,感情或说某种激烈的情绪,真的如洪水猛兽,在该来的时候你挡都挡不住,特别是如康导这般的文艺人,他们一般都比其他职业的人更加易感、更加感情丰沛,因此,当这样的情绪汹涌而来并直欲突破而出的时候,是一种情不自禁,后一秒钟,在意识到之后的刻意消解、替代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情不自禁。于是,出于主创的美学观和审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解构情绪就突兀着出现了,在情绪至高点上的突然收敛、消解,也就是我说的堤坝理论,外面好像平静了,其实谁都不知道内里却默默承受着加倍的涤荡和冲击,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而作为观众,能越过主创们刻意拦起来的“堤坝”,窥见内里乾坤的波涛汹涌,真切地感受和体味到主创情绪和心理的反映,那也是一个审美过程的完成。

 

第三层体会是解构技法运用的本身仍然是一种间离,或者说主创们从根本上就不愿意观众的情绪入戏太深,走得太远。其实像《团长》这样的作品,是很金贵的,不仅仅是创作者们创作得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痛不欲生,对于它的观众来说,但凡真正想要走进团剧的观众,别看你一文不出,可必需得心甘情愿地奉献脑力无数!这里我都不想谈感情,与思考相比,情感付出实在只能算小儿科了,其他的作品、甚至一些肥皂剧,也一样在赚受众们的眼泪。因此,《团长》,它自始自终就在向它的观众索取思考,而精明的康师傅又岂肯让你的情绪跑得太远,而失去了思考的回报机会。因此,情绪的解构,也是为了将观众从情感的迷失之中拽出来,从而引发他更期望的思考。就如一直被很多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张译的旁白,现在大家都知道某译其实是替康师傅顶了黑锅了。但是康师傅为什么要“指使”张译去“犯罪”呢?那实在不是单纯的个人喜好问题,将原来感情丰沛的录音彻底推倒重来,对第二遍的效果仍感觉感情过了,那是一种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使用了特别的表现手段,那就是一种间离、一种情绪的解构了。如果你也曾经为此“咬牙切齿”过,那不妨选择一个静静的夜晚,再一次重温那样的场景,在蕴涵着太多情感元素冲击的那刻(包括情节、表演、镜头画面),就让张译平淡但自制、内敛的画外音静静地流过吧,这一回,看这样的一道“闸”是否能阻挡你的心灵到达闸后的天地?你是否能感受到坐在话筒前的张译内心的巨浪激荡?你是否感觉到康师傅无情的背后、几乎无法承载的深情?而你的思考是否也因为这样的一种刻意的距离感而终于跳出戏外,你反而有了空间了,有了思考的能力了,而那画外音本身蕴涵之丰富、在作品中作用之巨大,是必需要你有这样的空间和能力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

 

因此,对文艺作品审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作者和受众互动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如果发生不了,主创们再费尽心机创作出来的美,也只是他们自己心中和眼中的美而已。而如何才能在主创和受众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对观众而言,理解主创的美学观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走入他们的世界是互动开始的第一步。因此,面对着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也许几年后回眸时,蓦然发现是一部根本不应该被忽略的作品,一部因创新而有引领作用的作品,不是刻意地宣传和吹捧,同样是一名观众,我更愿意站在观众的角度,把我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一层层思考、追问我自己的东西展示出来,也将我情感和心理所经受的体验过程一点点地披露出来,当然接下来也一样会有我的困惑,也同样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我只希望,这样的分享,能让我们更近地走近《团长》,近些,再近些……

 

但审美真的还是个体的事,是个体情绪和心理的体验过程,是心灵自由享受和驰骋的过程,是不应该受外界任何理论、权威、包括他人观点束缚的。因此,对于艺术审美、对于《团长》的艺术审美,朋友们,听你自己的心灵吧,那才是你最应该跟随的一种最最自然和纯粹的引领!

 

结语:美是一种超越

 

当我在电脑上打下这个标题时,心中有无限感慨。从《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一针见血》、《民工》、《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跟随着康导的脚步,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我自始至终就被一个男人(我心中真正的“Man”)感动着。我感动,缘于透过作品他表达的一份极其细腻、丰沛、深刻、厚重、博大的情感,包括亲情、包括友情、包括爱情、包括兄弟手足之情、包括战友袍泽生死之交的情义;我感动,缘于透过作品他散发的一种属于大丈夫的堂堂正正和光明磊落,无论现实的潮流如何藏污纳秽、浊流汹涌,都敢立身于潮头,没有随波逐流、没有自怨自哀、没有彷徨迷失、没有消沉颓废,有的是一腔热血和向往光明的心,是昂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尊严和气概;我感动,缘于透过作品他传递的一种温暖,在这个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彷佛越来越生疏、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冷漠、生存的压力和焦虑也越来越浓重的今天,却忽然有人依然如此执着、从容地播洒着一股清泉,不!是温泉,那一份美丽、洁净、纯粹、良善、悲悯和脉脉温情,一定是从心底深处最干净、最柔软、铺满芳草和开满鲜花的地方流出来的,就这样流过我们的心田,抚慰着我们的荒凉和杂芜,在那份暖意将我渐渐包围的那刻,我幡然省悟到,原来我还有感受爱和痛的能力!原来我的心底也还有柔软的地方!

 

作为普普通通的“草根“观众,我坚信,影视作品至真至高的美,决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叠加,那更是思想内核的一种折射;我坚信,文艺对这个世界、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代人的引领作用,哪怕文学艺术的思潮早就“现代”、又超越“现代”、可能还会超超“现代”下去,但是我就是如此老套地坚持文艺的责任,不是在黑暗和混沌的深渊里无边无际地坠下去,它一定要给我们的人民大众Survive的信心、勇气、光亮和力量。因此畸形的美、病态的美算不上真正的美,而有了尊严、希望、温暖和力量支撑的美,才会美得生机盎然。而这样的美其实也是作品的内在气质,因此对康导,我就是有这样的信心,一种干净和纯然、一种希望和温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定是康导作品深入骨髓的气质。

 

当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和另一群一样爱《团长》的观众朋友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分享着《团长》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时,我真正关注和期望的,却不是《团长》的那些事儿,而是《团长》之后的那些事。因为无论《团长》承受了什么,挫折还是荣耀,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一切的一切都被定格锁定成为一段历史。平凡的观众如你、我,改变不了,主创们也一样改变不了。我们只能更加期待明天,即使明天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痴狂、一种遗憾、一种荣耀。因此,在这个标题之下的文字,与其说是分享,更多的还是我的期望、作为一个关注康导、关注这个创作团队的一名观众,心底里最热切的期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看,美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首先就是对生活的超越。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这个“高”字定义既含混不清,又有几分政治教化的色彩,怎么叫做“高”?思想境界高、还是本领高?我怎么都不太喜欢。因此,我宁愿用超越,艺术的美源于生活,但超越生活。在这样说着的时候,我是如此殷切地希望康导、希望我非常喜欢的这个创作团队能够永远脚踏实地,在现实的这块土地上,在你们无数次倾注过深情聚焦和关注的人流里,有太多太多值得书写的篇章和故事,我希望那会是你们永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但是,仅仅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却还远远不够。生活毕竟不能等同于艺术,简单地复制和再现生活,那就连艺术创作的范畴都算不上,更何谈艺术的美?因此,艺术一定是要对生活超越的。超越是一种集中,所有故事和人物,真实的和艺术虚构的、打破地域和时空的一种集中;超越是一种强化,对一些需要突出表现的特质的强化,无论正向的、还是反向的;超越是一种提炼,没有聚焦的生活里,它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存在着,一如大自然的百花,风起风落间淡淡地传播着芬芳,能否享受、享受多少,全赖你的缘分,而经过了香水师的提炼,那种叫作perfume的东西,却馥郁芬芳地刺激着你的嗅觉,使你根本无法忽略,而生活也只有经过这样的提炼之后,才成其为艺术;超越更是一种升华,用主创们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解读、去丰富,使它因为有了你们的主体阐释而有了神、有了魂,凤凰涅槃一般,有了一种超脱于平凡的不平凡,有了感召大众的力量。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个团队目前最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因此,不管蜚短流长,挑战也罢、怀疑也罢、看不懂也罢、质疑也罢,我真切地希望对于自己的艺术领悟、艺术追求和将要走下去的道路,这个团队能始终保有这样一份执着和坚持,那也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因此,艺术的美在于超越生活,扎根于生活真实的土壤里,却不是平庸真实地再现生活,在我们追求感情真实、思想真实、人的本质真实、发展规律真实的同时,艺术地集中、强化、提炼、升华,再以精细的细节还原和表现生活的质感,这才是我们希冀的超越于生活的艺术之美。

 

美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对传统、对某种固定模式的一种超越。关于超越传统的美学价值和意义,真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展开来谈,也许在谈论康导和兰编的话题里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聒噪,尤其是在《团长》以如此绝决的姿态对传统颠覆之后。但是,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它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观点在系统上的完整,还在于心平气和地想,相对于创新和颠覆,我更宁愿把基调定在超越之上。超越是天天都会有的进步、是一部部作品都能展示的一点点不一样,相对于创新的灵光乍现、颠覆的地动山摇,它反而因某种平实,显得既可操作、也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创新和颠覆,时机成熟的创新和颠覆,该发生时就应该让它发生。但创新和颠覆性的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水到渠成后的结果,过程恰又是一个个超越积淀而成的。而刻意的创新和颠覆,反而成了另一种窠臼和束缚。因此,低调地寻找一个更加切实的目标,高调地去实践这个目标,甚至是超越这个目标,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从容和踏实。而作为观众,我们一定可以就在这儿坐等了,等着下一部及下一部之后的再下一部,让心灵再一次次地感受到冲破传统困囿的自由、摆脱僵化羁绊的清新所带来的美的体验和震撼。

 

美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在于创造美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超越。康导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出不愿意重复自己的愿望,因此求新、求变,几乎是这个团队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自我超越的追求。但这却还不是自我超越的全部,自我超越,不仅仅是超越自己作品的主观追求和主观努力,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自我超越,尤其是在声名鹊起之后。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心态有时候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个世界上、也包括文艺界,昙花一现、江郎才尽的人实在是多了去了,他们无法将成功一步步延续下去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头上有那么一点小光环,心也高了、志向也大了、人不是轻飘了就是被荣耀织成的那根稻草压死了,却一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当康导这样一路走来,从《激情燃烧的岁月》“燃”亮一个光芒四射的奇迹开始,到《士兵突进》不分男女老少,以席卷的态势再一次“突”进全国电视观众的心里,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在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前,毅然决然地转身,以绝决的姿态,颠覆传统、也颠覆自己,这些作品本身在审美上传递的这些信息,由不得我不对这样一个导演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荣耀在这里成了一种沉甸甸的积淀,并没有泛起轻佻的浪花,迷离他的思想、他的眼光;荣耀在这里激发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恩人,所有爱他的、帮助过他的、挑战过他的,感恩生活,生活的赐予和生活磨难;一个能将荣耀沉淀下去的人,一个因感恩而一心想着回报的人,其实是没有自己的,没有过多掺杂的私心杂念、没有什么需要顾虑和顾忌的,因此,才会有《团长》呈现的这个绝决的转身,转得干脆利落、转得毫无窒碍,转得义无反顾。这样的转身不管它是否完美、是否成熟,其颠覆性的创新特质,本身就在艺术审美上极具价值,而表达和展示这种美的人心态之美,更是我不能不由衷喝彩的。盛名之下,自我心态的超越谈何容易!我曾经在谈到另一位导演自我超越的瓶颈时说过,自我超越,有时就是对自我的否定,一个人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但省视自己恰恰是最难的,因为你就是处在那灯下黑的位置,而且昨天成功的经验常常不知不觉成为今天束缚和捆绑你的枷锁。而能这样转身的人,那一定是有这样一种勇气,将以往的一切都归“零”!而“零”又是如此奇妙,是过往一切荣辱得失的一个终结,也是未来一切创造和追求的开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团长》遭遇的争议也许于康导、于这个团队,反而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就让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一切都慢慢地在心里积淀吧,包括创作的艰难和喜悦、包括收获的挫折和成功、责难和荣耀,让它们积淀成一笔心灵财富,而不是心态上的负担和枷锁,让这样一种自我超越的平和心态,成为创造美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美,从人类走出混沌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而一个民族的灵魂里一样不能缺失对美的向往。文艺人时刻都不应该忘记,你们就是那一批先行的拓荒者。不断自我超越的积极平和的心态,带来的是一种清新的思想、宽广的视野、不拘一格的胸襟,让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成为一种可能;表现手段和方法上不断超越传统,使美的形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满生命力;而在现实生活的基石上,超越生活的集中、强化、提炼、升华,让原本就存在于天地之间,但被迟钝的我们经常性忽略的一些东西,那种希望、那种尊严、那种温暖、那种纯然……一次次叠显出来,并一次次地走入我们的心间。那是一次美的教育,在心灵被这样美丽的情愫悄然包围的那一刻,我们终会懂得美的真谛。因此,我们就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盼望着,等待着美的感悟、美的体验再一次滋润和濡湿我们干涸的心田,盼望着美的花蕾再一次因为你的引领而绚烂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