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取消文理科之争议,看中国教育之怪现象
(2009-02-12 20:45:00)
标签:
教育文理分科 |
分类: 杂谈 |
近阶段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无非是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看网上和众媒体,各路人马纷纷粉墨登场、各抒己见,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且参与争论的人群已从教育界蔓延开来。教育实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后代的拳拳之心且又和每个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因此业界的一点“风吹草动”,激起底下的千层浪也实属自然。作为一介“草民”,本无什么立场置喙“国事”,只是,在百姓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11岁读书郎的母亲,若以中国式大家庭论,还和一大群学生妹、学生弟扯得上关系,因此,忍不住也想罗嗦几句。
探讨是否要取消文理分科,本身就是一个怪现象。从大道理上说,人各有所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理工科的逻辑思维和文科的形象思维对多数人而言是有点地球南北极的味道的,因此,从治学和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文理分科并没有什么不妥。根据大学专业的设置,在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有针对性和侧重地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也并没有什么不对。那取消文理分科的声音,又是由何而来呢?深入探究一下,于是我们知道,虽然教育局规定高二下学期才分文理科,但我们的很多学校、老师、家长包括学生本人把事实上的文理分科时间提前了又提前。早在跨入高中门槛的那刻起,我们在心中早就有了主攻方向,供理科“堡垒”的,把“史地”视若“草芥”,主攻文科堡垒的,把“理化”当作“粪土”。于是我们善良仁慈的教育长官,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专家们开始坐不住了,理化史地,这些可都是培养国之栋梁的基础课程,岂能偏废?听之任之的话岂不是影响了一代人的素质?影响了国家的未来吗?因此,拨乱反正那当然也是必需的!但是,他们似乎从来不知道去问问那些老师、家长和莘莘学子,人为提前文理分科的理由!他们从来也不屑去问问那些学生为何他们偏废若此?难道真的学理科的“痛恨”文史?学文科的不愿接受理化知识?他们不知道压在中国学生稚嫩的肩上的是一座沉重的大山,悬在中国学生和家长头上的是一柄利剑,而且这座山、这柄剑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多年,几乎从孩子呀呀学语就开始了,而那山和那剑就是两个极其简单的汉字,叫作“高考”。
其实,围绕着“高考”这两个字,中国教育之怪现象何其多也,又岂止是文理偏废这一个问题值得众位教育大臣们操心的?大凡在经济收入尚可的中国家庭,孩子的教育大概就是家中的头等大事了。但非常可悲的是,这种重视的结果,却使中国的广大学生陷入了近乎“悲惨”的境地。中国学生几乎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学生。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只要经济许可,就开始了“早教”。什么叫“早教”?就是提早开始教育课程,这项宏伟计划开始时也就意味着快乐童年的终结时。什么数学心算、珠算、认字、写字、学拼音、学外语、背古诗,这些还只是文化课程,还有艺术课程,什么绘画、演奏、舞蹈、表演、书法五花八门。记得儿子三年级时,送他参加少儿通用英语口语三星的考试,自以为自己蛮“超前”的,三星的口语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但到了考点,看着黑压压一群群“幼儿班”的考生,才知道自己真是落伍了。当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又叫又跳地汇报着“战绩“,在赞叹中国多“天才”儿童的同时,又有几许无奈、几许感慨,相信同为父母的很多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地感同身受。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一张张轻飘飘的证书背后之沉重,那是牺牲我们多少双休日的宝贵时光和孩子无邪的笑容换来的!我们做家长的难道愿意这样吗?我们无奈!因为我们既不潇洒,也不够特立独行,我们不敢轻率地拿孩子的未来去做赌注,所以我们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通过那条悬着利剑的门,那是我们孩子的宿命、是千千万万中国孩童的宿命,既然不得不走,我们只能违心地让孩子们过早地踏上“征途”,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大的专家们,面对着这样浩浩荡荡的“早教”大军之怪现象,你们的作为又在哪里?
我的很多朋友和亲戚的孩子,终于在漫漫征程上行进了大半,但从他们口中知道的怪现象之多,令我在瞠目结舌之余,更加心生恐惧,为我那至今还保留着几分天真和快乐的孩子。现在补课的,早就不只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优生补得更凶。为什么?光吃透教材远远不够,因为真正见水平的都是超出大纲的内容,而不在大纲之内的,老师上课当然不会传授的,想要提高,那也简单,补课呗!我们的专家还在担心,因为文理分科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那这些专家又是否知道对那些不分文理科的基础课程,我们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怎么学的?就以语文为例,你去问问很多孩子、尤其男孩子,十有九个会告诉你,我恨死语文了。为什么?当阅读理解一定要有“标准”的答案,当鲁迅先生酣畅淋漓的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当脍炙人口的诗词被要求恶背其中可能考到的一、二句,当作文也可以是天下文章一大“套”时(为了一个高分的作文,老师会让你死背近十篇经典习作,然后传授你技巧如何根据考题,做不同的剪切、套裁、拼凑,所谓十篇佳作在手,不会作文也会“拼”,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语言艺术,被这样一种应试风气沆瀣成这般面貌,我们有何脸面去怪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它啊?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吗?不仅仅是文理分科的弊端啊!我们的学生、家长之所以“术有专攻”实在也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一种辛酸啊!
能看到文理科分科的弊端,而提出质疑,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教育往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方向发展。但是,光指责表象、改变表象有用吗?更何况,即使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教育值得我们去忙乎、去改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岂止是一个文理分科问题,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这还是他们现阶段不是选择的一个选择,目前困扰他们、使他们有切肤之痛的教育问题又有多少?
我们真的应该反思的,对于中国的教育,而且我们应该有这样紧迫感和责任心去反思的。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我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这些为中国教育指明“师道”的人,是应该去思考的,尤其是当这些孩子终于挤过了独木桥、并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中走出,他们具备了安生立命的能力吗?他们的安生立命之所又在哪里?中国教育,我们应该反思,因为我真的希望那份沉重能慢点压上我们孩子的肩头、慢点、再慢点;那份无忧无虑的明朗的笑容能在他们的脸上留得长点、再长点;在青春如花般绽放的年华里,他们是应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些时间和空间不是为了殉道于那个命定的考试,而是应该用来贡献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用来培育对生活的热爱、用来于历练人生和融入社会的经验、用来积淀和孕育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