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成都触点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触点创想科技有限
公司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3
  • 关注人气: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2009-02-19 09:18:14)
标签:

汽车

东风日产

奇骏

南极

科考

刘小汉

分类: 奇骏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在“征服极地梦想-奇骏南极探秘之旅”的团队里,刘小汉教授无疑是对南极探秘最最最最具有发言权的专家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和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站工作,首位进入格罗夫山考察的科学家,这次伴随“奇骏南极探秘之旅”进入南极已经是他24年来第八次登上南极大陆。这一串耀眼的光环在常人听来,肯定是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可事实上,刘小汉教授非常朴实、平易近人,他平时话语不多,只有在说起自己挚爱并奉献了青春的南极科考事业时,才能从他闪亮的眼睛中,读出他对这片白色大地的深情和对南极科考事业的激情。

 

  1.老师,谈谈您在历次南极科考中最难忘的人和事?

    25年前参加建设长城站的艰苦工作和98年第一次探险格罗夫山是历次南极科考中最难忘的事件。

 

  2、以前为什么没有量产汽车踏上南极?根据您的经验,什么样的汽车能够适应南极的气候和地理等条件?奇骏在踏上南极之前有没有做过适应性检验?

     由于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前几乎没有人使用过量产越野车。但随着近年各国站区基本建设和道路的发展,一些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在亚南极不同站区开始试用量产越野车。此次东风日产提供给中国长城站的奇骏量产车已成为费尔德斯半岛各国考察站间最耀眼的明星。

   “奇骏”在踏上南极之前做过一些适应性检验和配件准备。实际上,我们是从南美洲圣地牙哥开始,驾驶“奇骏”车一路向南驶向南极的。我们在途中还特意选择了一些比较困难的路段,如陡峭的活动火山坡路等。 “奇骏”量产车主要承担了长城站区附近开展野外考察和邻近各国站间的人员运送任务,每天出车频率很高,显著改善了站区后勤保障条件,有力支持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获得考察队员一致好评。象“奇骏”这类量产越野车一定会成为南极科考队的常备交通工具。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再次回到长城站,刘小汉老师感慨万千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奇骏在柯林斯冰盖

 

   3、刘老师,在南极探险,您最危险的经历是什么呢?——“穿越冰缝,挑战地狱之门。”

     “格罗夫山,是距离南极中山站约460公里的一片山区,幅员3200平方公里,该地区蓝冰铺盖,冰山起伏,岛峰凸现,好像一片丛林,是当时南极地区少数没经任何国家科考地区之一。1998年,刘小汉率队一行四人第一次成功攀登格罗夫山,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进入该地区的科学考察队。1999年,刘小汉再次率队一行10人成功征服格罗夫山,取得大量科学数据。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格罗夫山留影,能看出这是刘小汉老师么?(图片来自北青网)

 

   穿越格罗夫山,冰缝是最大的危险,它是每个穿越者可怕的梦魇。由于冰下地形复杂,不可预测,冰盖的流速也不均匀,所以冰缝时现,每前进一步都要万分小心。尤其是冰盖上的冰裂缝具有隐蔽性,厚厚的积雪常年覆盖在上面,与无冰缝地带的雪面毫无差别。当天气不好,特别是白化天气时,冰缝雪面简直无法辨别,这时候,每前进一步都是极端危险的。

   对于车辆和人员来说,冰缝的最大危险是它的直上直下,冰壁上有时还有突兀的冰块,人一旦坠入,绝无生还的希望。冰盖厚达2000多米,冰缝一裂到底,宽处就像一条大峡谷,窄处就只有几百米到几厘米不等。几厘米的冰裂缝当然构不成什么危险,但宽达几十厘米的冰缝其危险程度不可预测了。冰裂缝如同一个光滑的绝壁一样,人一旦坠入,就像一个西红柿,最后卡在其中,面目全非。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天堑、天险

 

   在我两次格罗夫山之行中,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的最后一天。那是1999年1月27日,我们结束了格罗夫山的考察,日夜兼程地赶回会合点,心里有一种功德圆满的喜悦之情。可就在路上,又起风了,雪雾弥漫。我们沿着一条雪原宽谷向东急行。雷达屏幕上一片空白。来时的车辙已经消失,只靠眼睛搜索来时钻设的旗标,一步一步往回“摸”。经过一个旗标时,因为暂时看不见下一个旗标,所以只能按照GPS的大致方向前进,边走边盼望下一个旗标尽快出现。

   在前方白茫茫的天际,隐约显现一个微小的灰点,显然我们已经走偏了。机械师李金雁立即调整行驶方向,径直朝旗标冲去,旗标越来越近,车速也越来越快。这时我们想起,来时在这里曾跨越过两条半米宽的冰缝,正想着,迎面果然扑过来一条冰缝。冰面的新雪稍稍凹陷,像一条白色的凹槽浅浅地横在前面,两端望不见首尾。根据经验,要跨越一条一米宽的冰缝,既不能猛然加速,也不能过于缓慢,应当匀速通过。除了引擎的轰鸣声和心脏的跳动,车里寂无声息,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来不及有任何的思考和犹豫,我大喊一声“给油!”车身如同箭鱼一般飞过冰缝,随后车后轮边缘压塌冰缝边缘,发出了一阵“哄”的声音。我回头一看,雪地车后面拉着的雪橇一半还悬在冰缝上空,车身着了地,我们的心终于松了下来。机车的改造带和雪橇的滑板陆续地从冰缝上面滑了过去,安然无恙。金雁和我都长吁了一口气,又不约而同地掏出烟盒请对方抽烟,只是仍旧无话可说,表情木然地凝固着。

   突然,前方10米处又出现了一条更大的冰缝,我心里猛然一紧,刹那间冰缝已到眼前。这是一条宽约1.5米的冰缝。对这种规模的冰缝过去我们都是规避绕行的,从来没有冒险冲闯的经历。急刹车已经来不及了,一刹车,拖挂的重雪橇惯性会正好把雪地车推进冰缝,至少会把雪地车以45度角斜卡在冰缝中。匀速通过也不行,因为冰缝的宽度已经超过履带的一半,机身的车重也会使前半截栽下去。“车毁人亡”四个黑色大字在我的脑海里闪动着。加速冲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金雁把油门踩到底,引擎发出一声怪吼,雪地车压垮了冰缝上的浮雪桥,但机车又一次安全通过了。还剩下最后的雪橇,我默默地数着一、二、三……估计最后一辆小雪橇闯过冰缝后,便发令停车。一种说不清的心理促使我想好好看看我们越过的最后一道大冰缝。我踉跄地跑向车尾,老天呀,果然压跨了七八米长的浮桥。这是一条新冰缝,两壁平直,齐刷刷地切开冰盖,向下望进去,深不见底,直通地狱之门。

  在我们第一次离开格罗夫山的最后一步,它留给我们最心悸的告别,可是它不会想到,一年之后,我们会再次来临拜会这块神圣而可怕的山地。

  2000年1月4日,因为来回跑路线,一不小心我们就进入了哈丁山东北角的冰缝区。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太在意,只顾东张西望地观察地形和附近的岛峰,直到有一个队员在后面喊:“完蛋了!我们陷入冰缝区啦!”原来我们的两辆摩托车已经震塌了好几条冰裂缝了。这时,我们才开始留意起前方的路线,蓝冰有一条条灰色的低洼雪线,纵横交错。一会儿,又一辆车压跨了一条冰裂缝,我下车一看,虽然不宽却是深不见底。不到两分钟,小彭紧急刹车,前面横亘着一条4米左右的冰裂缝。我们想绕道而行,但是四周都是冰裂缝,就像一块摔得粉碎的大玻璃。很清楚,我们已无退路,我们在一块碎玻璃之中,而玻璃之下是望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原来我们身处一块冰锥之上。飞,飞不得。绕,绕不过。顿时,我们有了身体向下陷,摩托车的车身往下塌的感觉。周围都是冰缝,缝的总面积甚至已经超过冰盖的面积。当时的感觉就像处于汪洋大海之中,而维系生命的却只有一个泄了气的救生橡皮圈。这时我们才发现车后雪橇的一个滑轨已经身陷冰缝之中,如果就势而下,后果不堪设想!除了拼,已经没有办法!豁出去了!加大油门,冲飞过去。那一刻大家闭着眼睛,默默祈祷……车身着地了,我们还活着。刚刚敲响了地狱之门,却毅然地冲了回来。生与死的界限就在车身飞过冰缝的一瞬间。我生平第一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

当我们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时,回头看去,那些被我们穿插在冰缝地带的一杆杆红旗,正在凛冽的寒风中向我们招手,见证着我们向死神的挑战。”

 

    怎么样,读过了这段描述是不是对南极科考事业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正是有了刘小汉老师和很多像他一样的科学家,多年来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挥洒青春,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甘于奉献,才有了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的伟大成功,DOME-A昆仑站上红旗飘扬的那一刻,正是他们青春最美丽的绽放!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昆仑站,红旗飘扬,青春绽放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斗志昂扬

中科院极地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把青春献给南极

胜利的合影

 

   刘小汉个人简介

    1948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留法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考察研究。现任中科院岩石圈开放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极地科学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地质组中国代表、联合国“全球计划”项目中国协调办公室主任。

主要科考经历有: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参加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1986第二次南极考察;1990—1991第七次南极考察;1998—1999 第十五次南极考察;1999—2000第十六次南极考察;1998-2000年两次赴格罗夫山综合考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