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心理咨询的过程——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

(2010-11-25 08:40:12)
标签:

转载

[转载]心理咨询的过程——关于“如何选择”的问题

“我的问题特别简单”,来访者L女士还没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只是想问问你,他到底爱不爱我?我还要不要跟他在一起?”。

除了L女士的问题,还有人问过“我想让你帮我看看,我到底是爱他,还是在依赖他”,“我不知道我要不要离婚”,“你说我要结婚吗?”“我是回到前男友身边,还是继续和现任男友在一起?”,诸如此类。

我在欧文亚龙的著作里看到过一句话:“他问了一个所有治疗师都不愿意听到的问题”。

是的,心理师的确不愿意听到关于“是”或“否”的问句,因为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是不能回答,而是无法回答。

 

为什么无法回答?

首先,来访者是带着问题来到咨询室的,因为带着问题所以他的大部分注意力就会放在“问题”上,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这时候的人看问题是不可能做到真正客观的,那么他所谈论的问题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问题,更多的是加上了固有的思维框架之后而形成的问题。

其次,只有极少部分人的问题是由于自己坐那儿想出来的,大多数人的问题往往会伴随着他人或环境在其中的责任。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所以来访者的主观世界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客观现实,而是经过加工后的现实。

所以如果提出以上问题的来访者追问的紧,我通常都如是回答:“现在关于你的故事,一切都是你说的,但你也知道,你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的,因为你有你的视角。所以我暂时还不能做出任何的结论。不过此刻我感受到你……”。

最后,在首次咨询中是最容易触及这个问题的,而这个时候对于咨询师来说,这位来访者是陌生的,有着很多未知的,有太多东西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深入了解。想象一下,来访者到咨询室之前通常都是就自己的问题斟酌好一段时间了,他长达几个月都不能想明白的问题,怎么可能咨询师仅仅一个小时听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立刻就能神奇地洞察到“对”的选择呢?。

另外虽然咨询师懂得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见过很多的案例,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咨询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局限性。咨询师下的判断和结论,必然会带着咨询师个人的框架和视角,提的建议是基于咨询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来,而咨询师的生活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每个来访者,甚至可能仅仅适用于他自己。

但有些来访者会把从事心理师这个职业的人看得很神秘,认为咨询师说出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对”的,他会不加甄别地就去执行,这就很容易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

综上所述,这就是心理师一般不会直接给出“你应该离婚”或“你不爱他”这样的结论的原因。

 

如何选择的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做些什么?

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帮来访者做出选择,但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尤其是看清楚在生活中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协助来访者找到自己有效的可利用的资源,并因此自感有力量,对生活有可控感,能应对生活的任何可能性。

心理咨询指向的是来访者自己,而不是引起来访者困扰的他人和环境。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或改变另一个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

从这一点来说,我钦佩每一个决定走进咨询室的人。

因为看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更多的时候,看自己意味着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安全的甚至有点可怕的位置,因为你无法预知将看到什么,也无法预知你看到的东西将带给你什么样的震惊和转变——这也是很多来访者在咨询的最初总是不由自主地兜圈子,捡最不重要的问题来说的原因。

我最常对面临选择的来访者说的一段话是:“每个选择都不完美,都需要你用很多的智慧去应对。所以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过后你该如何经营好今后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和成功,对生活有希望感”。

是的,做决定是来访者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而咨询师能够做到的,是让来访者有做决定的能力。

 

为什么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选择?

其实每个人都是知道自己的选择的。

之所以有人认为自己不知道,是因为他觉得无法承担选择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他的潜意识就选择让他不知道。

因为做出选择,意味着放弃另外的可能性,而当事人暂时还无法承受放弃那些可能性所带来的焦虑感和失落感。

所有面临选择关口但是却感到迷茫困惑的人,都该在这个时候停下来,放下外在的评判标准,放下他人的期待,放下人们的眼光,仔细地问问自己的内心:如果不管那些,你,只是你自己,你想要怎样?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来访者虽然来到咨询室“求助”,一般人都会认为他是因为无法独自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了,需要有另一个比他更高明的人来帮他处理。

但实际不是那个样子。

在这个特殊事件发生之前,谁也不可能比当事人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毕竟是当事人亲自在自己的生活里扑腾,里面的酸甜和苦辣,快乐和痛苦,成功和失败,他都拥有第一手的资料,谁也不可能代替他去感受,代替他去思考,代替他去经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生活了几十年,和自己相处了几十年,也和身边的人相处了很多年,关于他自己的生活,他一定有着一套曾经很有效的处理生活的方式方法,有着一套完整的处事哲学,否则他就不可能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使自己的生活那么顺畅地过下去。

这么说来,试问除了当事人自己,谁可以比他更了解他的需要,谁可以比他更清楚他的决定呢?

而今他之所以遭遇挣扎和痛苦,感到生活不能继续很好地往前走,只是因为过去处理问题的模式在现在的阶段不再起效。他只不过是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同时学习新的与生活相处的方式。

这样一来,现在遭遇的问题只是让当事人有机会丰富自己的处事模式,有机会去达致个人的成长,在添加新东西完成以后,当事人形成了自己的全新图式,他的生活将比从前更加丰富,更加智慧,因为他比从前多了一些新的应对生活的能力(以前没有这些新能力的时候,他也曾经让自己过得很好,而今又添加了这些新的能力,岂不所向披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