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营养(长文,慎入)
(2014-12-13 18:44:28)
标签:
健康 |
认真的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营养(长文,慎入)
手机用户,请关注微信公号【光夫】,更方便阅读!
至今,仍然有同行的朋友拿这4件事作为营养师培训招生大旗。
1、2004年10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以后集体供餐单位都应该配备营养师。
2、2011年末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规定:“今后所有的幼儿园、医院、学校、酒楼、饭店、单位食堂必须配备专业营养师”。
3、2005年的世界卫生日当天,《焦点访谈》报道我过面临营养师人才饥荒:营养师缺口达500万人。
4、2013年9月28日,国发办第4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明确指出: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
其实这种正面扶持营养师发展的政策文件还有很多,比如《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规定:今后保健食品推销员必须拥有具国家认可的职业营养师资格。真的很多,不一一举例。
目前,凡是从事营养、健康相关行业的人员,尽快考取一本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确是明智之选。也许短时间内,还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先下手吃光,后下手吃糠。提前卡位、战略抢先、尽早布局,内行人都懂得此中精妙。不过,有此意识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所以,依靠抚不着、摸不到的国家政策来招生,这个方法真的是太浅了。
更多的人,其实只关心一件事:学营养有什么好处?撇去“黄金职业”这个空洞的惯用说辞之外,还能否有些靠谱的、接地气的说法?要想让更多的人来学营养,就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
学营养有什么好处?
1、培养科学的营养、健康观念。
健康是1,财富、成功、事业等等都是0。有了健康的这个1,后面的0越多越好。没有了前面的这个1,后面再多都是0。一个人学了营养后,比较正常的情况是,他的营养、健康意识会越来越强,而他的家庭,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可能都会因此而更有健康意识。这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让身边的人信服。
2、用知识指导生活。
从吃饱到吃好,基本上所有人的饮食观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培养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并不难,难就难在没有对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很重要。它是区分你是一名专业的营养师,还是一名普通吃货或者营养爱好者的关键因素。
有一次去医院,一个病人在排号时抱怨:两个小时前就是21号,怎么现在还是21号?病人心情不好,显得不耐烦,医生忙得满头出汗,但仍然平和的解释到:为什么还是21号,他们有的是去检查回来了,有的是来复诊。
因为复查、复诊,使得医生每天手忙脚乱,却仍然看不少了多少病人。国内目前医院的扩建速度很快,却仍然没有解决好看病难这个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慢性病人急剧增多,而不管多好的医院,一般都治不好慢性病,他们只会暂时性治好(姑且叫治好吧,其实只是将病情压制住了,并没有治好),然后反复发作,反复去医院治疗,这就大幅度占用了医疗资源,于是看病变得困难。
慢性病真的治不好么?
引用一句经典俗语: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要治慢性病的根,就得找到它的根。慢性病里的慢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得这个病,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只是在那症状不显的漫长过程里,我们没有发现。比如冠心病,等医院能够得出冠心病这三个字的结论时,血管的堵塞比例已经从0上升到了70%。血管堵塞到这种程度,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将病三十年,成病一刻钟。
时光荏苒,三十年过去,物是人非,很多事情都千丝万缕,弯弯道道的了,你还怎么去查找当初让你的疾病开枝散叶的病根?
慢性病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要慢慢治,短时间内很难显效,即便有显效,也会反复发作。医生最后无非是告诉你一句:慢慢调养吧。这就是看各人的造化了。钱也用了,时间也花了,痛也忍了,到最后只是成了医生的试验品。而让人忍不住生气的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可能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试验了成百上千个病人之后,才能成为专家,而即便他成了专家,他仍然治不好慢性病。
慢性病,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病,挖到根子上,就是细胞出现损伤或者坏死,损伤的细胞没有及时的得到修复,坏死的细胞没有得到新生细胞的替代补充,就会生病。一两个细胞异常是不会得病的,大量的细胞出现了损伤或者坏死,没有得到修复和补充,组织、器官的功能就会下降,新陈代谢水平就会出现问题。长时间的新陈代谢异常,就会出现疾病。
慢性病,都是代谢性疾病。既然是代谢性疾病,就需要去调控代谢水平。怎么调控呢?人体就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管道。在这个管道上生长着各种器官。营养从口入,废物从肛出。入的营养少了,器官们拿不到口粮,就会营养不良。排的废物少了,器官就会“中毒”生病,就会不舒服,工作效率低下。日复一日,年深月久,都是如此,都是这么一个循环。良性循环,人就健康,恶性循环,人就生病。
要想进入良性循环模式,就得从入口位置开始解决。现在一般人都不会吃不饱肚子。但吃饱肚子,跟吃得营养,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有个词语,叫做饱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胃里面被塞得满满的,慢慢鼓胀起来,就会有饱的感觉。饱了,就不想吃了,但是该吃的营养,吃到位了吗?现在我们一直强调均衡营养,目的就是要确保各种营养素都吃到位。一日不到位,没事,一年不到位,可能也没事,身体内有各种营养素的储备库,拆东墙补西墙,能够凑活。时间再一长,那就揭不开锅,过不得日子了。
这期间,如果再有点什么其他情况,比如过度使用身体,那么营养素消耗的会更快,细胞就算想自我修复,也没有材料是不是。所以均衡充足的营养素摄入,是确保身体能够良好发挥自我修复能力的关键。身体获得了均衡、充分的营养素,各器官自然工作状态良好,新陈代谢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模式,身体才会健康。
说了这些,其实都是很基本的道理,大家一看就明,一听就懂。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正确的废话了。即便是废话,但如果是正确的,说说也无妨,所以我还想再说一点。
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原本是一家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就是可以吃。后来由于性格关系,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药性急,所以雷霆电闪,三下两下完成工作。食性和,所以细水长流,一日三餐不离不弃。某一次,主人发现,一餐两餐不吃食,没什么事。但是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不吃药,就感觉不行。于是药就像英雄一样,受到了各方重视,得到了空前发展。
药学和营养学,在古代都属于医学的范畴。由于人的生命有限,所以在任何时期,处理一件事情,能否快速显效,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力强弱、一个工具是否实用、一个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在这一方面,药学这位英雄,与营养学这位普通百姓相比,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于是所有的医生,走的都是医学和药学的道路,并且发展得很好。
直到过了很久很久,某些医学工作者发现,不论他们怎么努力,不论他们医术多么精湛,也不论医学设备多么发达,他们总是有治不好的病,总有治不完的病人。于是他们开始积极思考,开始继续学习。人为什么会得病?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他们看到了治病的另外一种方法:治病后不如治病前,治已病不如将病,治将病不如治未病。
怎么治未病?人在健康的时候,器官是怎么工作的,新陈代谢水平是怎么样的?治疗于后,不如摄养于先,人是怎么摄养的,器官是怎么摄养的,细胞是怎么摄养的?他们突然发现,原来一直以来的医学搞错了,本末倒置了。人在治理社会和自然环境时,懂得治安,而不是治乱,为什么在自己身上,就不懂得治康,而不是治病呢?
他们开始积极的研究和发展营养学。就在这时候。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了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找对象、组家庭,不需要那种杀伐决断、骁勇善战的英雄,只需要忠厚善良、温柔贴心、身体健康、钱包鼓鼓,就可以细水长流的,幸福的生活一辈子了。于是,营养学这位能够确保身体健康的平头老百姓,也慢慢的受到了重视。
营养学,开始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国家重视,学术重视,民间重视,营养学的春天真的要来了。但现在,仍然还是冬天。这个冬天,我们不应该冬眠,而应该学习积累,充分蓄势,为能够在春天顺利破土而出做准备。
既然都说学营养好,说营养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而且现在还是酝酿期,那么我想,一猛子扎到底,一条道走到黑,全身心投入进去,all in,非得干出个子丑寅卯,非得弄出点响动来不可。可是,营养师具体是做哪些事情呢?根据营养师不同的水平和段位,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岗位:
营养配餐
随着营养知识的普及,这个岗位将成为最基础的岗位。甚至有可能被软件或者数字设备代替。
营养讲师
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位。不过,讲“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若只是这些内容,恐怕不够,因为听众也可能懂得很多。你还得尽量多准备点新鲜东西,以确保你的课程能够生动有趣。
营养顾问
不管是个人的营养顾问,还是单位的营养顾问,都很不错。不过,这个职位,可能会有一些细分领域的区别。比如运动营养师,妈咪营养师,美容营养师等等。你需要将营养与某一个专业进行结合转化,形成一门分类更精准的营养学。
营养调理
这是一个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岗位。前面的三个岗位,都是治健康,这个岗位就涉及到治病了。美国的营养师跟医师一样受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很职业,专业门槛已经很高。要做这个,你得学习,再学习。
在这所有的岗位里面,除了专业的营养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要懂营养产品。医生治病要用药,营养师做调理,要用营养品。
我们现在的食材,生长周期严重缩短,营养素生长非常不充分。引用我之前一篇文章《营养去哪里了》的部分原文:
1985年美国犹他州的100克香蕉,含有B6维生素330毫克。到了1996年,还是100克香蕉,B6维生素已经变成了22毫克。
少了318毫克,请问,它去哪里了?
也就是说,85年你吃1份香蕉,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素,到了96年,你就必须吃15份香蕉。
再说几件事:
一、1998年,在德国"Die welt" 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学术调查发现,食物与50年前相比,很多对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含量有明显下降趋势。
二、美国久司道夫研究所,对比了1975年到1997年间的12种蔬菜的营养素变化量,钙下降27%,铁下降37%,维生素A下降21%,维生素C下降30%。
三、央视2014年5月25日的焦点访谈报道了土壤营养恶化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后,土壤有机物不达标87%,缺锌51.1%!土地都营养不良了,食物哪里来的营养?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我们仅仅食用自然食材,那么我们的营养素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需要有营养补充剂。都说生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可是你吃一个苹果,可能就吃饱了,再吃不了其他东西了。那么这个营养素肯定摄取的不够多。但是一杯果汁,有可能就是两个苹果、两个橘子、两根香蕉榨出来的,谁的营养素含量高,一看就知道。而且喝了一杯果汁,你还可以吃其他东西。
以上的例子用以说明:在未来,补充营养素,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现在的保健食品、谷物饮品市场一片火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是,营养品的口碑一直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效果不好嘛,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因为没有人指导,使用不正确嘛。服用药品有医生指导,服用营养品,谁来指导?当然是营养师了。
所以营养师,一定要懂产品,一定要懂营养补充剂。懂不懂这个,就决定了你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还是真刀实枪,落地有声。不过,如果你一不小心成了营养品推销员,那你就是误入歧途了。
帮助每个人更懂营养!
学营养,请加孙光夫助理大方的个人微信:1537761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