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上的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这些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这些组织非常坚硬,尤其是牙釉质是人体上最坚硬的组织,这么坚硬的组织怎么会遭到破坏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还记得三国演义里七擒孟获的故事么,孟获有三万穿着藤甲的精兵,可谓刀枪不入,但最后被诸葛亮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牙齿硬组织虽然坚硬,但也有克星。我们知道牙齿硬组织之所以坚硬是因为它的矿物质含量高,钙盐含量高,用我们的化学知识分析一下就能知道,牙齿一定会怕酸。
口腔中怎么会有酸?细菌,产酸的细菌。现在的研究表明,与龋齿关系最密切的产酸菌是变形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不仅能产酸,而且很耐酸,它能在酸性环境下继续生存、繁殖,使得产酸能一直进行下去,不象有些产酸菌被自己产的酸所抑制,因此,目前认为变形链球菌是最重要的致龋菌。当然,变形链球菌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致龋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菌斑中才能致龋。菌斑是什么?菌斑是附着在牙齿表面的透明的唾液薄膜,它吸附细菌,当细菌聚集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高,通透性越来越差的时候就形成了成熟的菌斑。由于菌斑的通透性很差,变形链球菌等产生的酸无法扩散,因而造成了局部酸的聚集,造成了局部酸浓度的升高,造成了局部的牙齿脱矿。如果没有菌斑,变形链球菌等产生的酸很快就会被唾液稀释掉,冲刷掉,也就不会造成牙齿的脱矿,也就不会有龋齿的发生。
龋齿的形成除了要有细菌,要有菌斑之外,还需要有致龋的食物参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致龋的食物,就相当于产酸的细菌没有了产酸的原料,也就无从产酸。致龋的食物是什么呢?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其中以蔗糖最利于致龋菌的产酸。龋齿的广泛流行始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摄糖量大幅增加,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糖的供应量大幅减少,龋齿的发病率也大幅下降。
当然,同样是摄糖量增加,有人患龋,有人不患龋,这说明是否易患龋还跟个体有关。有人的牙齿钙化好,有人的牙齿钙化差,有人的牙齿很整齐,有人的牙齿里出外进。钙化好的牙齿肯定比钙化差的牙齿抗龋能力强,排列整齐的牙齿容易刷干净,肯定比里出外进的牙齿不容易患龋。还有人患有某些疾病,比如说干燥综合症,这些患者的唾液特别少,唾液冲刷牙面的功能就减小,因而对龋齿的抵抗能力就下降许多。这就是我们专业上说的宿主因素。
除此之外,龋齿的形成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形成龋齿的,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予以干预的话就能阻断龋齿的发生。
所以,龋齿的实质是细菌在牙齿表面产酸,造成牙齿的脱矿、崩解。我们要预防龋齿,就要做好口腔卫生,不让菌斑聚集在我们的牙齿上,减少吃糖,吃完糖要迅速清洁牙齿,减少糖在口腔中滞留的时间,增强牙齿的抵抗力,比如多进行户外活动,尤其在牙齿矿化期间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以利于牙齿的钙化;牙齿不整齐的情况下及早进行正畸治疗矫正牙齿等等。只要做到这些,我们的龋齿患病率就会大大降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