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故我在——好为人序

(2014-12-05 12:03:18)
标签:

佛学

http://szsb.sznews.com/page/1162/2014-12/05/C04/20141205C04_brief.jpg

       刚为黄昱宁新著《变形记》写好序言《迷人的时刻》,回头一看,这一年我竟然给别人写过五六篇序言了。于是我想到,前不久我为钟叔河出版的《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钟老的书名起得好,开头的语句,出自顾炎武所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再追溯顾氏句式的出处,却是孟子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此联想到我的所作所为,不是也犯了“人之患”的忌讳么?

       正是。但我之所为,也并非没原因,其一是朋友相求,推也推不掉,或不好意思强推,只好咬牙而为之。其二是文人说话婉转其意,说是不该写,却还是要写,那才有了文章的韵味、文人的情调。钟老出版序跋集,却以“人之患”为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三是我等均为编辑身份,钟老提倡编辑要有两支笔,一红一篮,红笔改书稿,蓝笔写文章。至于写什么文章呢?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爱好不同,志向不同,所作所为也会不同。我做编辑三十年有余,编稿之余,好写文章也是众所周知。那天一位老朋友与我喝酒,酒醉后他拉着我的手连声大喊:“晓群啊,别写啦,别学钟叔河啦,好好编书吧。”我套用赵本山小品中那句台词,接他的话说:“是啊,村头厕所中还有纸啊!”哈哈哈!

       其实许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编辑究竟应不应该写?如果应该,那要写些什么呢?后来我在两位前辈那里找到了答案,他们一位是张元济,另一位是王云五。首先回答“编辑最应该写什么?”二老的观点,恰恰是“编辑应该多为自己编的书撰写序跋。”因为凡常的“著书立说”是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又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当然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编辑写序跋,却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习惯和传统,也是能力的体现。大凡编辑介绍书稿,先要从简介、提要、说明等文字做起;一般说来,能够写出好一点的序跋,确实是一种提升。

       其次回答“在写序跋方面,张王二老是怎样做的呢?”归结起来,张元济从二十八岁开始写序跋,到九十岁为止,其间六十二年,一共写了二百三十余篇序跋。王云五亦步亦趋,他也是从二十八岁写起,到九十二岁为止,其间六十四年,一共写了二百四十余篇序跋。两相比较,在数量上,竟然也大体相同。

       一九七九年八月,王云五九十二岁时,在台湾商务印书馆为张元济出版《涉园序跋集录》,并且为之写了一篇跋,其中写道:“自时厥后,菊老继续广搜善本,妥为编辑,付诸景印。迄于大陆沦陷,都三百三十余种。每书皆由菊老就其专精版本学之长才,意义加以考证。兹经同人依四部次序,集其所为序跋三百余篇,彙刊为一册,颜曰涉园序跋集录,读此不仅可知菊老在其直接间接主持本馆之下所刊行之善本,且可藉此获得版本学之精要也。”需要指出,这一篇跋是王云五最后一篇文章,写完此文二十天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另外,一九七九年六月,王云五出版自己最后一本著作,恰恰是他的《岫庐序跋集编》。他为此书写的自序中谈道:“总计自余二十八岁,迄今九十二岁,其间六十四年所撰自序他序经堂侄权之代为搜罗汇集者都二百四十篇,悉依原状,版式小于廿四开者予以放大,俾成一律,计得八百面,印为一巨册,命名岫庐序跋集编,余大半生生涯咸藉此而呈现。”(深圳商报2014年12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