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垃圾书

(2013-11-01 10:29:35)
标签:

杂谈

可爱的文化人——垃圾书

日前见到《环球时报》转载德国《世界报》文章,题曰《图书危机——中国出版社直接生产“废品”》,其中谈到中国书业存在的几个问题。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用数据说话,使这篇短文的论点很有说服力,即使我长期从事出版工作,读过也会叹服且叹息。叹服的是外人看得明白,我们却在梦中么?叹息的是近十年出版改革,我们究竟为读者带来了什么呢?清理一下思绪,我想把德国人文中的几个问题,逐一剖析一下。

其一,德国人说,中国有五百八十多家出版社,去年生产四十多万种图书。他说的出版社数量没错,但他是否知道,这大量的图书并非都是这五百多家出版社出的,或者说他们只是挂着五百多家出版社的书号,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上万家各类文化公司或工作室制作出版的。它们中的许多公司,在出版能力、数量、质量甚至在品牌上,都已经大大超过那五百多家出版社,但是它们依然没有出版权,只能与那五百家出版社通过种种形式联姻,实现出版。以此为背景考察中国的“图书危机”,才会拉直我们的许多问号!

其二,德国人说,每年中国出版物的数量惊人,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它们常常直接变为“废品”,因为中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图书库存:近一百一十亿欧元。看到这里,我想到目前出版界一个热门词:垃圾书——泛指胡编滥造的书、品质低下的书、跟风伪造的书、猎奇低俗的书、暴力色情的书,云云。它产生的原动力是利益驱动,其追求的方法是不择手段地降低图书成本,能不花的钱不花,不能不花的钱也尽力不花。比如,最极端的出版,连真正的“作者”都可以省略。那谁来写书呢?识字的人都可以。其“写书”的路径有主要四条:一是编,老板出一些题目如“动物如何放屁?”小编们围绕这个主题四处找资料,很快一本书就编成了。二是改,一本《熊猫上学》畅销了,立即改为《小狗上课》。三是粘,有了搜索引擎,粘一本十万字的书,实在快得很。四是抄,照原样抄容易被起诉,那就改着抄,把“因为”改为“由于”,把“我”改为“自己”等等。从事此类“改写工作”的人很多,他们费用不高,因此降低了书的成本,它正是垃圾书泛滥的根源。

其三,德国人说,中国人不爱读书。二零一二年,中国人年阅读量不到五本书,美国人是十本书,北欧人是二十四本书。中国人一天的读书时间不到十五分钟,上网达到四十五分钟,看电视达到一百分钟。我想德国人所说的“读书”,一定不是指各类考试学习资料,读应试的书,中国学生绝对称得上天下第一。除此之外,一律被老师家长们称为“闲书”,这样的观念潜移默化,已经融入几代人的头脑中。近来国家为阅读立法,根本问题不解决,法律还是形同虚设。

有人说,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垃圾书太多。好书被淹没其中,找都找不着。比如,德国人还说,中国人喜欢重复出书,同一本书有很多版本。他们认为这是出版商为了迎合大众阅读口味,其实也不尽然。许多垃圾书都藏身于重复出书之中。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一套“四大名著”,一大批出版商就会跟风推出“十大名著”、“二十大名著”。对于这种现象,连德国那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都会批评我们“与市场管理不善有关”。

另外德国人问,中国的网站怎能对折卖书呢?我答:除去促销因素,他一定与垃圾书的低成本有关。德国人还问,中国的书报亭开始卖冰激凌、电话卡了,看来书报业真的不行了?我答:行的时候他们也多种经营。德国人讽刺我们,二零一二年不是世界末日,却是中国书业的冬天。我答:只要根除垃圾书产生的土壤,理顺出版业态,事情很快会好起来。(深圳商报2013年11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