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上海书展

(2013-08-02 12:30:01)
标签:

杂谈

http://szsb.sznews.com/page/1162/2013-08/02/C05/20130802C05_brief.jpg

每年全国各地书展很多,我必须参加的是北京书展,因为那是一个国际化的行业聚会。但是,我最喜爱的却是上海书展,它的魅力,它的个性,它的氛围,都让我痴迷。

上海是一个爱书的城市,去书展的人之多,男女老幼,全家出动,像过节一样。上海是一个懂书的城市,比如签售,并非只有《盗墓笔记》有人排着长队签售。二零一一年,沈昌文先生《八十溯往》出版,他是原三联书店总经理,是文化建设的幕后人物,但在上海书展上,也有那么多人排长队等待签售,也有那么多人跑过来打招呼。这样的情景,在其他城市很难见到。上海是一个会卖书的城市,整个书展,没有官气,不清场;没有俗气,不歌舞升平;没有狭隘的地方气息,大步向国际化迈进。

当然,我爱上海书展,也源于我与这座城市的渊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上海组稿,我经手的许多出版项目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一九八七年,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编“当代大学书林”,在上海开发布会,有汪道涵先生参加。一九九零年代以降,策划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和《万象》,在上海拜见柯灵、王元化、陆灏、陈子善等先生;我曾任主编的《万象》,它的编辑部都设在上海,由陆灏主持。二零零零年代初,我与台湾出版家郝明义先生发布《几米绘本》登陆大陆,与台湾大块、墨色国际联合召开发布会,发布反盗版宣言,都是在上海书展期间进行的。那些年,我还代表辽宁出版集团,在书展期间与德国贝塔斯曼相关人员潘燕、黄育海等召开重要会议,研讨合资成立辽宁贝塔斯曼发行公司的事情。这一切都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二零零九年我来到北京,来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工作,希望接续当年“新世纪万有文库”工作,再做一些事情。为此我向沈昌文先生请教,他马上说:“做这样的事情,还是要去上海,去找陆灏他们那些人。”此时沈先生已经七十九岁了,一般不再离开北京,但他对我说:“只有上海,我还愿意去。”就这样,在沈昌文和陆灏组织下,依靠上海学者陈子善、葛兆光、陆谷孙、孙甘露、傅杰,还有香港董桥先生,推出文库版“海豚书馆”,不到三年时间,已经出版六十多本好看的小书。

有这样丰富的背景,我们参加上海书展更积极了。近三年,我们在书展上重点做两件事情。一是发布新书,推出优秀作者、优秀作品。二零一一年,沈昌文先生签售《八十溯往》;二零一二年,熊召政先生签售《历史的驴友》,祝勇先生签售《大师的伤口》;今年,江晓原先生拟签售《性学五章》,孙郁先生拟签售《写作的叛徒》。

二是召开一场有趣的聚会,即所谓“两海文库联谊会”。此事由王为松先生创意,其中一海是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库”,另一海是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海豚书馆”,这两套文库本都是小精装,都偏重海派文化、海派学人的成果。组织者都是陆灏和他周围的朋友。二零一一年,“两海”首次在上海书展上会师,两方出版者与作者欢聚一堂,到会者有沈昌文、陆谷孙、葛兆光、梁文道、小宝、沈宏非、孙甘露、沈双等;翌年书展期间,第二届“两海文库”在世纪集团举行,朋友们再聚首,参加者有沈昌文、巢峰、陈昕、贺圣遂、郑培凯、傅月庵、李长声、陈子善、梁由之……

上海书展,听来就感到亲切的名字,是读书人的节日,是出版人的节日,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节日!(深圳商报2013年8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