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娱乐

(2013-04-26 11:16:12)
标签:

杂谈

前文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波兹曼写过一本有名的书《童年的消逝》,说到由于电子技术的出现,电视风行,几乎揭开了成年人的所有秘密,因此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消逝了,进而导致人类童年的消逝。

此后不久,波兹曼又写了一本更有名的书《娱乐至死》,他指出,电视等电子媒体不但揭开了成年所有的秘密,而且电视更大的罪过是将一切事情都娱乐化,甚至“忏悔室里的交流,都恬不知耻地成为公开的话题。”电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们知道,电视的经济支撑是广告,而支付广告的唯一标准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于是,从时事新闻到专题报道,从电视剧目到电视评论,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娱乐化,这样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名人、明星的隐私与八卦是首选,反道德、反社会、反常识的事件是娱记们的最爱。波兹曼说,电视主持人诸如“请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我们谈一下乱伦的问题”一类话语,几乎成了美国电视上的口头禅。

    在政治上,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他的电视形象不好,看上去就像一个“说谎者”,因此屡屡竞选失败,最终还是栽在水门事件上。出身好莱坞的罗纳德·里根,他从来没写过文章,也没有什么思想体系。但他的演员背景,使他在电视上如鱼得水。里根在电视上做竞选辩论时,那些傻乎乎的政治家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正如民间流传“里根用一个笑话就打败了对手”。里根甚至在大选中公开说:“政治就像娱乐业一样。”这样的政治还有什么名誉感可言?

波兹曼指出,电视娱乐化为我们带来欢笑的同时,也使我们逐渐失去了思考能力,或不再思考。一家人傻乎乎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让人联想起原始社会,人们围着篝火呆坐的场景。

波兹曼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故事。几十年之后,类同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并且在一些方面,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美国曾经把一个患者做心脏手术的全过程,在五十多家电视台直播;我们前些天把处决杀人犯的过程,也在央视上直播出来。于是一些人的生死大事,都有了娱乐的味道。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波兹曼说,这是天大的坏事,是美国社会的癌症。所以他提出“娱乐至死”的结论,让人看上去触目惊心。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信奉波兹曼的观点,但却觉得,在电子技术面前,他的判断有些无能为力。尤其是电脑与互联网的产生,传播媒介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加不可控制。但是有一点没变,电视讲的是收视率,电脑讲的是点击率,这“两率”何其相似乃尔。投资商、广告商们依然是依据这样的数据投放资金。结果,更加强大的电脑也拜倒在娱乐面前,表现出更加巨大的创造性。怎么办?我们只能去死么?回顾这几十年的电视电脑生存,我突然觉得,事情似乎也没有那么悲观。美国产生娱乐垃圾的同时,不是也生产出那么多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它们在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还在经济收益上,成为仅次于美国军事输出的硬实力么?

今日中国的亮点也有。像《我是歌手》完全运用娱乐手法,但其艺术感染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有最俗的节目《非诚勿扰》,它不但把娱乐运用到极致,还与网络等电子手段勾连起来,演奏出一曲全球华人青年的欢歌。我很欣赏孟非们的表现,那貌似前辈与晚辈的对垒,不,说是“对唱”更准确些。在宽容的气氛中,人类的道德、真善美、未来雅俗文化的构建,都可以得到启示。关键是这里没有长辈对晚辈说教,也不接受晚辈对长辈野蛮逆袭。你看,一个愣头小子蹦上台,对着孟非大呼:“我是屌丝,你懂吗?”孟非回答:“不太懂。但屌丝一词,有些过时了吧!”(深圳商报2013年4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