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信手

(2012-10-19 22:52:32)
标签:

文化

    (《深圳商报》2012年10月19日)高手为文,有不少“信手拈来”的故事。一九一零年蒋百里先生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请梁启超先生赐序,梁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只好另成《清代学术概论》。

    梁先生信手著文,靠的是文化积累。还有一种“信手”,却是神来之笔。一九二一年叶圣陶先生“信手”写童话,就是神来之笔了。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写了二十三篇童话,而他一生只写四十篇。其中的大半,竟然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完成的。鲁迅先生称赞叶先生的童话“《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专栏作家写作,常有“信手”的特征,依靠的背景却不同。有靠积累的,有靠灵气的,学习精神也不可或缺。海外专栏作家,有三位最让我敬佩,一是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都是在专栏中写成的。二是林行止先生,有“香江第一健笔”之誉。他创办《信报》,写“政经短评”专栏,非常有名,国内大领导Z先生都订阅《信报》,关注林先生的专栏。三是董桥先生,他七十岁时,著书三十三册,文章一千八百篇,都是在专栏中写成的。前些天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林道群先生聊天,他说董先生现在写专栏是一周一篇,早年是一天一篇,一周六篇,只有周日休息。奇怪的是,他早期作品一点不比后来的差,甚至更好,比如《小品》、《英华沉浮录》等,今日重印,影响都非常好。“一天一篇”,如此写作,不“信手”都不行。除去董先生的积累与写作天赋,还有勤奋。他疏于应酬,不轻易外出,怕打乱自己的创作节奏。 

    还有一位“信手著文”的高手,金克木先生。早有耳闻,说金先生写作时,案上不着一书。想好了落笔就写,文字平实圆润,道理浅白深刻。一九九零年代编辑他的《蜗角古今谈》和《少年时》,才知道金先生年龄大了,腿脚不好。他在文章中不断说,书翻不动了,路走不动了,只好坐在那里“坐井观天,信口开河”。但他信手所写的东西,实在让我敬佩。略举两例:

    他在《少年时》中有《史学老话》,以人为线索,为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四八年间,中国学术流变,列出二十个主线。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古为今,以今为古;章炳麟—黄侃—刘师培:是古非今,以今傍古;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移外为今,欲外体中用,结果仍是中体外用。下面还有傅斯年、顾颉刚、李济、夏鼐、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唐兰、陈寅恪、钱穆、马建忠、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冯承钧、向达、陈垣、汤用彤、许地山、鲁迅、郑振铎、王国维、吴梅、李俨、钱宝琮等数十人。金先生一一点明他们的专长与学旨,按照这样的路径,步入浩如烟海的国学领域,以人索书,以书知理,会产生“航标灯”的感觉。

    他在《蜗角古今谈》中有《“古文新选”随想》,说《古文观止》流行该截止了,那是八股时代的畅销书。现在我们应该读些什么古文呢?他信手列出七篇:李斯《谏逐客书》,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李世民《圣教序》,朱熹《四书集注·孟子》注重最后一段,曾国藩《求阙斋记》或《圣哲画像记》、《文选·序》,还有徐乐《上皇帝书》。“七篇文,秦、汉、六朝、唐、宋、清都有了。”

    选汉代徐乐《上皇帝书》,金先生解道,文中“今天下大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一句,土崩指老百姓造反,瓦解指诸侯强大。手无寸铁的穷百姓,比坚甲利兵的富诸侯更危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