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爱的文化人——上市(《深圳商报》2012年6月1日)

(2012-06-04 16:48:10)
标签:

文化

可爱的文化人——上市(《深圳商报》2012年6月1日)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撑。资金从哪里来呢?一是政府公益性的支持,再一是向市场求发展。这些年,我国的文化企业纷纷股份制,上市、融资、购并、资本运作等等,都成了文化商人的口头禅。许多人觉得,一旦“上市融资”,就财源滚滚,文化繁荣,万事大吉。其实不然,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最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兰登书屋,通过资本运作,被纽豪斯传媒集团收购。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纽豪斯在注资的同时,让银行家出身的维塔尔入主兰登书屋。在“每一本书都必须盈利”的经营思路指导下,兰登出版了很多低俗无聊的作品;维塔尔还要求所属潘塞恩出版公司缩减三分之二的图书和员工,只出版销量大的品种,被裁员工大都为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出版业骨干人员,最终导致了员工的集体辞职,曾在美国出版界有较大影响的潘塞恩图书公司自此不复存在。而这并没有给它带来多少好处——一九九七年,兰登的利润率仅为百分之零点一,一年后,沮丧的纽豪斯把兰登卖给了贝塔斯曼。
  
  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著名的DK出版社,依靠优异的“内容建设”打天下,取得巨大成功,最终实现上市。他们为了实现更高的增长,请一位市场运营专家入主DK。这位行业通吃的“营销王”主张“营销高于一切”,他鄙视以“内容建设”为主体的出版社结构,号称在他的营销战略领导下,五年之内就可以使DK的规模扩大为现在的两倍。他解雇编辑人员,降低内容建设的投入,却将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投入到产品营销上。但是,在发行大畅销书《星球大战》时,由于他的营销战略缺乏文化支撑,错估了市场状况,全球一次铺货一千八百万册,结果只卖了五百万册,立即挣断了DK的现金流,股票大跌,企业处于濒死状态。此时,正乘着互联网概念一路飙升的培生集团乘虚而入,买进DK的股份。股权结构变了,DK的创业者们失去了控股地位,原来意义上的DK名存实亡。
  
  由此可见,融资上市,并不能把一个企业送入天堂,尤其是文化产业,弄不好也会带来副作用。因为资本涌入与股权多元化,会极大地改变文化产业的工作性质。
  
  我在上市公司做过事情。许多时候,做文化的人与搞金融的人,是需要认真沟通的,弄不好他们会在经营理念上,形成尖锐的对立。比如我们在公司产品介绍中,提到我们的标志性产品《Z读本》,累计销售一千万册。立即有股民在网上给你算了一笔账,结论是“这也挣不了多少钱啊?”我们说,这里面还有文化建设,以及无形资产的形成;股民反驳说,我们只要现货,不要期货。更严重的是一位参与管理的金融专家说,投这么多钱到书上,既是寄销,结算周期又长,还挣不到多少钱。真不如去买基金,今天买进,明天就见效!
  
  身处这样的生产环境中,编辑们都懵了。一开会,“金融领导”就喊着:钱,钱,钱。最初是要求“本本书都要挣钱”,接着是呼吁“最好只出一本书挣大钱”,再接着是什么挣钱就做什么。那做什么呢?还用问么,能做的事多着呢,反正不是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