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文化人——称谓、名片(《深圳商报》2012年4月20日)

标签:
文化 |
称谓
文人交往,相互间的称呼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按照时下的习惯,常见的称谓有先生、老师、同志、女士、小姐、兄、弟,还有前辈、公、老等。称某人为先生,除去通常打招呼,一般比称其为老师要显得尊重些。同志和小姐,都有了不良歧义;不过官员之间,还坚持在称“同志”。称女士为先生,是更高的尊重,比如“杨绛先生”云云。称女士为兄,带一点“亲近的尊重”。小辈称老辈为兄,含义丰富,有尊重的,有亲近的,也有托大的;老辈称小辈为兄,或为习惯,或平易近人,或有看重这位后生的意思。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来到出版社做数学编辑。不久就接手一本书稿《几何基础与数学基础》的编辑工作。作者Z先生是一位数学家,人非常好,有些书生气。几次交往后,有一天我接到他的来信,竟然称我为“晓群兄”。当时把我吓一跳,你知道数学界与自然科学界是最讲究辈份的,Z先生是我大学老师的老师,若论起来,他起码是“爷爷辈”的先生啊!我赶紧回信,急呼使不得,折煞小辈。他回信说,没什么,忘年之交么!就这样一直称下去,直到他的专著出版。有一天我发现,他在信中不再称我为“兄”了,而以“同志”代之。发生此事,可能是Z先生疏忽所致。我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却有了思想负担,是我做错了什么?是我不值得他“忘年交”了?一直没想清楚。
后来,我与沈昌文先生谈到这件事情。他笑着说:“前些天,我们为出版《吕叔湘全集》,曾经拜见吕先生的学生L先生。他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最初听别人称我沈公,L先生也就随着称我为沈公。过一会儿,他可能发现我不值得被称为公,就自然地改称我为沈老了。再过一会儿,又自然地改称我为老沈了。”听罢,我哈哈大笑说:“在网络上,我还见到有人称呼您为沈工呢!”
名片
文化人的名片是一个万花筒,它可以反映出许多潜在的信息,比如:格调、好恶、心态、情趣等等。记得我的一张名片,请一位新来的小编辑去做。做好后,他怯生生地送到我面前。我接过来一看,只见名片背面印着:“紧紧握着你的手,永远和你交朋友。”我问:“从哪里弄来这么俗的话?”他答:“做名片的师傅说,各行业的采购员都喜欢用这段话。我们不也是采购书稿的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一直追随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沈昌文先生编书,非常敬佩三联的出版精神。三联的名片是深蓝色的,三联韬奋中心的外墙也是深蓝色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把自己的名片设计成深蓝色。
沈昌文先生的名片最有趣,它印在废纸页的背面,身份只写着“出版工作者”。上面还画着一幅漫画:一个破老头,肩背手拎着许多书籍,旁边注道:“废纸我要!”
这么多年,我见过一张最奇特的名片。它的主人是一位趾高气昂的文化商人G先生。G先生很有钱,也很有名。他的名片是折页式的,共三折,上自“上大学时曾任学生会主席”,下至“现为区人大代表”,都写上了。但是,他没有学历、学位,此栏中却写到:“××风波中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