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那些身影,那些足迹

(2011-12-23 11:22:09)
标签:

转载

那些前辈,那些书香

              ——读俞晓群《前辈》有感

做编辑,看似没有明晰的专业,而行业经验的积累和学习又关乎一个编辑的整体水平。读书,广博地读和专业地读都不可或缺。前人经验,至为珍贵。近读俞晓群先生《前辈》一书,颇有所感所获。俞先生之于我,本身就是业界前辈,是卓有成就的出版人和学者。这本书又是俞先生在大量阅读现代出版大家的生平事迹及著作后,复加涵泳思考而成的作品,我读此书,是有些坐享其成,宽容一点讲,也是传承吧。

这本书,用沈昌文先生序言中的话来说,是俞晓群先生“对现代十来位出版大家和关心出版的学问家的考察和理解”。可以说,这本薄薄的小书,凝聚了中国现代出版六十年的历程。当我读罢此书,那些出版界前辈的身影和足迹都渐渐清晰。我知道了,是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时推出了严复先生译著八部,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等现代中国历程中影响巨大的西方科学和社会科学名著。还有林纾先生,这位不懂外语却译著等身的翻译家,是张元济先生在任期间,推出了《茶花女》等“林译小说”一百五十四种!更为重要的是,“张先生建立的‘译书’传统,后来一直在商务印书馆延续”。这就是出版传统和出版品牌的建立和延续吧。

读这本书,我更清晰了对于行业的认识。出版业是特殊的行业,既有行业保持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营利性,又有担负传承文化薪火之责的社会性。对出版人来说,既要顾及书的市场,也要考虑书的品味。那些大出版家们,多是在此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且不论备受争议的王云五先生,用他备受争议的“科学管理法”以节约出版成本,就连“傻得天真”的邹韬奋先生,也讲“必须尽力赚钱”,才能维护出版的公正与独立。对于秉承出版理想的人来说,文化传承是目的,而经营牟利是手段。手段不能错位为目的,却又是维护理想所必需。坚持理想的张元济先生,主张“多出高尚的书,略牺牲商业主义”。他是用众多优秀又广为大众欢迎的作品,顾及了两端。

出版也是专业,是看不见的专业。即使时代发展变化了,在技术层面上,前辈出版人的经验也有太多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之处。俞晓群先生自承“一直立志追随王(云五)先生的出版思想”,“在出版方面,在出版经营方面,我一直是王玉武先生的崇拜者与追随者”。因为“我尤其喜爱他的‘四大丛书’,喜爱他的‘科学管理法’,喜爱他的‘汉译世界名著’……”在邹韬奋先生身上,一样有诸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可汲取。邹先生“把图书、期刊和报纸分别称为长媒、中媒和短媒,他是以期刊起家,继而出书、办报的。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出版机构,应该把这三者恰当地结合起来”。“韬奋先生办出版社,除了内容之外,最看重发行网络的建设。他喜欢四处开店,让它们遍布全国。而分店的功能不只是卖书,还有地区辐射、组织送书以及组织稿件的作用”。读到此,想到如今书店面临的困境,令人叹息。如果说以上讲的技术或经验,是出版家才用得着的,对于我等小编辑,邹先生一样有具体的指点。他主张“编辑要有创新精神,反对‘尾巴主义’,比如人家出版《胡适文存》,许多跟风者也纷纷‘文存’起来,看上去令人肉麻”。看到这里不禁失笑,时下“跟风”是业界常态啊。“韬奋先生亲自制定聘用编辑的四条标准,即大公无私、思想深入、文笔畅达和精通一种外语”。对照一下自己,还要努力。

最令人感动的,是出版家的精神。是张元济先生“多出高尚的书,略牺牲商业主义”的高尚的文化精神,是邹韬奋先生“与其失去店格而灭亡,还不如保全店格而灭亡”的独立自由精神,是“巴金先生等人在出版社不拿一分钱报酬,只是尽义务”的理想主义牺牲精神,是吕叔湘先生一生做“字迷”的专业精神和对《读书》杂志“每期必读,有错必纠,并且‘必定亲自工工整整地写信给编者指正’”的认真精神……

我读这本书,是越读越有味。我感觉更亲近的,是吕叔湘、张中行、周振甫几位“编辑型的学者”。这也许是出于原本读书人的角色认同和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吧。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学术观点、见解,于具体的文字工作最有助益。吕先生说,“古往今来的好文字,没有不是靠白描取胜的”。想到苏东坡说的“绚烂”归于“平淡”,应该即是此义。太多堆砌华丽的辞藻,会显得文章华而不实。吕先生关于《读书》的信,处处可见他对于文字和出版一丝不苟的精神,也可见他超群的文化品味、眼光、格调。这些都是出版人的重要素质,正如俞晓群先生所说,“处处都是光点,处处都有启迪。有志于出版事业的人,读一读它们,一定会有收益”。是了,吕先生的书,要读的。还有张中行先生,他分析黎锦熙、王力和吕叔湘三位语法大师的文章,发现“黎锦熙先生笔下既不清晰又不流畅,王力先生笔下不能简练,只有吕叔湘先生能写得好”。周振甫先生的文章体例,“明显地不同于那些专著、论文的所谓‘标准格式’,更像是一篇篇、一段段品质极高的‘书稿审读意见’”。俞先生讲得真是恰切。编辑写文章,最着重也最擅长的就是品评,品评到位,才见编辑功力。

这本薄薄的小书,它承载的信息于我来说,却是太密集了。单是那些名字,就足以令人仰止。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术、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成就,普通人一生也无法企及。叶圣陶先生,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作家,其实他还是教育家和出版家。巴金先生也是以文章名世,其实他主持文学出版工作、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于出版身体力行,对新文学贡献巨大。许多现在听来鼎鼎大名的作家,他们的处女作都是巴金先生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如曹禺、卞之琳、刘白羽、萧乾、臧克家、何其芳、严文井……对于陈原先生,俞先生的判断是:“他可能是中国百年出版史上,最后的一位通才。”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前人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丰碑。作为后人,继续这薪火相传的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不管能走多远,攀多高,总是始于足下。

PS:《前辈》书中有几处错误。53页下4行“途径苏联”应是“途经”;55页8行“世界与与世界和平”应是“世界语”,下3行“怎羊打到方块字”应是“怎样”;89页下7行“王世骧”应是“王世襄”;102页第一行“梁山伯”应是“梁山泊”。还有钱锺书的“锺”字有用“钟”字的,不统一。

另外还有几处用词值得商榷。吕叔湘先生说,编辑是负责“挑刺儿”的,至少,我这“挑刺儿”的职业习惯是养成了,哈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