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童年:照着我们的过去和今天 (深圳晚报 李福莹)

(2011-09-13 13:07:40)
标签:

文化

民国童年:照着我们的过去和今天 <wbr>(深圳晚报 <wbr>李福莹)

  民国儿童读物重现当代,此番“穿越”透露着历史的清新之气。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儿童文学呈现出何种生态?儿童读物领域为何出现“民国潮”?今天的孩子能从中汲取什么营养?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深圳文化学者邓康延和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

  文化学者邓康延:

  民国老课本是一面镜子

  深圳文化学者邓康延,历时数载收藏了300多本老课本,并用一颗沧桑且纯真之心著有《老课本 新观察》一书。这个自称在故纸堆里成了“民国的孩子”的“50后”,如此看待民国老课本:它是一面镜子,辐射出中国文化的智慧与善良,也照着我们的过去和今天。

  “民国儿童读物重出”之热现象,最早便发轫于民国老课本的重印,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的重印,再到《老课本 新观察》这种思考性解读专著的推出,将语文教育的“民国潮”推向了纵深。

  民国儿童读物究竟有何特点?邓康延介绍,那个时代,在一群传统文化学者、留洋归来学人的守拙与拓新之下,文化大局端倪铺开。他们不仅倡导新文化运动,如白话文白话诗推广、标点符号创新、多种多元杂志创刊等等,更身体力行地做教科书的编撰。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大学者编小学课本”的现象,如蔡元培、张元济、庄俞、沈颐、叶圣陶、丰子恺等,都在用他们的学养和智慧滋润孩子。邓康延说,民国时期人们对教科书的态度令人敬仰和鞠躬,如一帮大学者在编写小学一年级第一课的“来来来,来上学”时,某位先生觉得 “来”字笔画多了,小孩子不易学,于是改成“去去去,去上学”。可又有人反对说“太村太俚”。几番争来争去、改来改去,最后定稿仍落在“来来来,来上学”。足见“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

  此外,当时无论学校选择教材、还是出版单位编写教材,局面都是开放的、多元的,政府难于居高临下的政策左右,趋利商家也不得潦草编排的操控,反倒形成了思想、艺术、商业的良性竞争。商务、中华、开明、世界等几大书局,竞相研习中外课本、吸收有胆有识人才,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科书。“老课本里面有一种亲和、自然、多元的精气神,是先生蹲下来与孩子说话的感觉。在老课本中,能够读到母语的美,能够感觉到文字的体温,因此多年之后,仍然风骨卓然,一纸清新。”

  邓康延总结说: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其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为何近百年之后,类如民国老课本的儿童读物仍能重焕生机?邓康延认为,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人们对当今教材的普遍不满,如今的课本,多有空洞洞的抒情、绷着脸的说教;其二便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思想不断开放,各种文本不断被挖掘,民国儿童读物的出现,也是在温故知新、知新温故。好像转身之间,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六七十年前还有这么好的东西。那些简约、质朴又言之有物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母语的亲切动人。好的教科书,教人品德授人知识,还从语感情绪上、态度方法上、装帧插图上传递了美。先辈的耕耘,被时代历史淹没、尘染、屏蔽了许多年,如今再带着自然、拙朴、之气扑来,自然让很多人如浴春风。

  民国老课本既然有这么多可取之处,当下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否可采用民国老课本?面对这样的问讯,邓康延持“相对否定”态度,他说,若如此,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使再好的课文,也与时代隔离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应该有适应其本身的文化读本。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但民国老课本是一面镜子,其亲和、善良、言之有物的智慧,可“派生”出适合现代孩子的东西,应用于现代教育。在故纸堆里,我们也许能捡回失去的很多美好,可以听到江山族群发出的天籁之音。“掌中悬日月,时光欲倒流”,终究,文字的、文脉的大河须要一代代人传承并且光大下去。

  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

  孩子寻找阅读营养

  北京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谭旭东,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新锐儿童文学评论家之一。他表示,今天的孩子阅读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不但可以吸取精神营养,满足审美需求,还可以补充语文学习之不足。

  谭旭东说,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出现了很多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读物出版呈现出了非常良好的生态。鲁迅、周作人、茅盾、冰心、叶圣陶、郭沫若等著名作家,都为儿童写作、翻译,留下了《寄小读者》和《稻草人》《天上的街市》等不少经典之作。还有稍后一些的张天翼,为儿童创作了童话《大林和小林》和《秃秃大王》。那时候,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儿童读物和儿童刊物。如孙毓修主编、茅盾为主创者的《童话》丛刊,是五四前后商务印书馆发行量非常大的儿童图书。此外,“幼童文库”也是一个典型,它是1934年起,在王云五的领导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工程浩大的幼儿原创图画书,共200种。《幼童文库》是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儿童绘本的原创能力。

  民国时期之所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读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出版与创作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如孙毓修、王云五等都是很了不起的儿童读物编辑、出版家,扶持了很多作家作品。另外,那时候的儿童读物在五四启蒙时潮的影响下,都立足于儿童的精神培育,文化站位高,作家、编辑的素质也高。

  谭旭东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国儿童读物,开始重新出版。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就在湖北少儿出版社、河北少儿出版社等多次重版,鲁迅、周作人、冰心和张天翼等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都被做成了多种美绘版和精装本。此外,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开明读本”,就是由叶圣陶先生撰文、丰子恺先生绘图的民国国语读本。中华书局则出版了闫苹主编的《民国经典国语课》。还有北大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民国语文》和《民国小学生作文》等。

  民国儿童读物被重新挖掘出版,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对儿童阅读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期待儿童文学经典,希望从民国时期的儿童读物和文学作品里找到适合今天孩子阅读的精神营养。二是当下儿童图书出版非常热闹,良莠不齐,加上目前的原创儿童文学图书不能完全满足儿童阅读的需要。三是读者对当下儿童读物不满意,尤其是对当前普遍采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满意,希望通过阅读民国语文教材来补充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因此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儿童读物就被重新发现。

  今天很多儿童读物,虽然不乏教育性,但缺乏的是编者和作家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尤其是很多作家和编者很功利,为了挣钱而写作、编书,容易粗制滥造,甚至动机不纯。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包括老课本和《幼童文库》等,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尊重儿童的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站在儿童的立场,体现的是选编者和作家的儿童本位主义观念,这种尊重,实属难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