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中流动的个性与智慧—读《人书情未了》(tcts3869 陈先)
(2010-10-16 08:42:45)
标签:
文化 |
当下,书的商品属性,正被所谓的“经济理性”非理性地抬高了。商品属性一抬高,图书的教育、审美、文化等功能便退居其次,甚至不惜完全舍弃。理由是,人尚且可以明码标价,何况书了。一言以蔽之,当前的出版物市场大体可以用“滥、乱、差”来概括。滥在重复选题,滥在盲目跟风,滥在门槛过低。乱在版本,乱在发行渠道。差在内容,差在编校质量等等。如此现状,直接导致了读书人的选书成本在增加。因而,对当前出版物的谴责之声就在所难免了。一方面,书成了一些人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书所承担的诸多功能与价值内涵依然要存续下去。这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时,出版者的文化良知便显得重要起来。“文化良知”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古代早有“儒商”的说法,且身体力行者大有人在。为什么现代人做不到?义利何以不能结合?这是个问题,大问题。但问题一多,反而不成为问题了。因而,从出版者自身来寻找原因,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刘杲在本书序言中称,文化是出版的魂,是出版的命。这个“魂”,理应趁早被更多的出版人所尊奉。“魂”一旦丢掉,死亡基本上就跟着来了。“魂”不附体,再论出版,再论事业崇高,说难听点,很像“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于俞晓群,他恐怕想说,与其做个平庸的出版人,不如回家乡种红薯去!
前一篇:书市商海追梦人(银鱼妞妞)
后一篇:海豚驮来了那颗南星(沈胜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