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将与你相逢—读俞晓群《人书情未了》(舞蚊仔)

(2010-09-27 15:48:38)
标签:

文化

   

 依我看来,所谓书者,承载的无外乎一种知识和信息,精神的,或物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对见惯了当下泛滥平庸出版物的读书人来说,书在心中神圣的地位,正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动摇,若能在茫茫书海中淘出一本令自己心仪的新书来,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人书情未了》就是这样一本让人兴奋的书。  
  说到平庸出版,大致是平庸的出版人及其平庸的出版理念。作为一位资深望重的出版人,俞晓群的名字定会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像辽教社的《新世纪万有书库》、《书趣文存》系列丛书,以及彰显该社出版理念的“为建立书香社会而奠基”的信条,就足以说明,俞晓群麾下的出版集团独特的人文精神与职业操守。作为一位总编辑,俞晓群认为,无个性的出版是平庸的,无个人的出版是昏庸的。俞晓群的出版理念中,“文化关怀”和“危机感”是其核心的价值观。这可以从“奠基”二字中窥出一二,更何况是为“书香社会”而“奠基”了。“奠基”二字恰是“为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和文化品格的最佳诠释。
    当下,书的商品属性,正被所谓的“经济理性”非理性地抬高了。商品属性一抬高,图书的教育、审美、文化等功能便退居其次,甚至不惜完全舍弃。人尚且可以明码标价,何况书了。一言以蔽之,当前的出版物市场存在不少“滥、乱、差”的现象。滥在重复选题,滥在盲目跟风,滥在门槛过低。乱在版本,乱在发行渠道。差在内容,差在编校质量等等。如此现状,直接导致了读书人的选书成本在增加。因而,对当前出版物的谴责之声就在所难免了。一方面,书成了一些人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书所承担的诸多功能与价值内涵依然要存续下去。这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时,出版者的文化良知便显得重要起来。“文化良知”只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古代早有“儒商”的说法,且身体力行者大有人在。为什么现代人做不到?义利何以不能结合?这是个大问题。但问题一多,反而不成为问题了。因而,从出版者自身来寻找原因,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刘杲在本书序言中称,文化是出版的魂,是出版的命。这个“魂”,理应趁早被更多的出版人所尊奉。“魂”一旦丢掉,死亡基本上就跟着来了。“魂”不附体,再论出版,再论事业崇高,说难听点,很像“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于俞晓群,他恐怕想说,与其做个平庸的出版人,不如回家乡种红薯去。
    我以为俞晓群一定是位倔老头儿,且倔得有几份可爱。但凡于纷闹中能独守清静的一方精神的,想必都是倔得让人心生羡慕之人。俞晓群不言自己是杂家,是学养深厚的大学者,其谦逊品格,或许正是维系出版质量的有效保障之一。知不足,方后学;学而后精,而后编。别把自己当成高于作者的大家,在大多数作者面前,编辑更适合当学生。俞晓群这样的诚恳与雅谦,感动的一定不只是我一人。
    在书中的《让文字在个性和智慧中流动》一文中,单题名就足见其人为文的个性和智慧。通览全书,先生没有枯燥的说理,没有板着面孔的面授机宜。感性的字里行间,渗透的却是深沉宽厚的理性思考。寥寥数语,往往能切中出版的命脉要害,不薄人厚己,多自省包容。行文不急不躁,可谓字字珠玑,无不发人深思。  
  最近俞晓群的新作《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出版了,书未至,心已远。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我深信,此书又会让我度过数个静谧神驰的夜晚。沐浴焚香期待之。
  俞晓群的博客名就叫做“人书情未了”,这跨越几千里,几万载的书香情缘,冲不破,斩不断,翻山越岭,也要与你相逢。黛咪摩尔的代表作电影是《人鬼情未了》,很惊心动魄。同样是“情未了”,而我们这里的“人书情未了”,虽然没有那么激烈震荡,却是冲淡平和,更为持久。从审美和观感来说,我更欣赏后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