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眼泪”
(2009-01-21 10:27:54)
标签:
文化 |
上世纪末,姜德明主编了一套书话,品质上乘。包括鲁迅、周作人、黄裳、郑振铎、巴金云云,都是大家名家。尤其是《巴金书话》一册,最让我心动。所动之处,倒不在通常的序跋、评论之类文章,而是书中第六辑收录的巴金撰写的25篇广告词。它们原载于当年书刊的附页或勒口上,有心人将其收集起来,使我们得以一览大学问家的“商业语言”。
巴金的文字当然极好,做起广告来,更是另有一种韵味。在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他“推介”的言辞。例如,他说《卖鱼者的生涯》“是天地间之至文,非具有伟大的心灵的人写不出来的”;他说《文化生活丛刊》是“真正的万人的文库”;他说《文学丛刊》之中“没有一本使读者读了一遍就不要再读的书”;他说柏克曼的《回忆录》“是一本圣书”;他说“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做梦的人,而《草原故事》是他美丽而有力的仙话”;他说屠格涅夫的《文学回忆录》“真是珠玉般的作品。”
显然,语境不同,叙述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广告的语言出于商业的要求,最强调主观的判断,或以“夸张的客观”衬托推销者的主观意识。巴金也不例外,他的广告词,大不同于他那些平实的高堂讲章;他的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促销”的商业化痕迹,只是语言的精妙,仍不失大家的风采。其实出于广告语言的需求,即使是他自己的著作,他也会“赞誉有加”。例如,对于他的《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他说:“这是用如火如荼的笔写出的书,会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对于他的《憩园》,他写道:“作者在发掘人性。我们也许可以读到愤怒,但决没有悲哀。该死的已经死了,爱没有死,死完成了爱。”
纵观巴金的广告,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当“推介”达到激情处,巴金最愿意“落泪”。在20几篇广告词中,竟有10余处用到眼泪。请看:
《革命的先驱》:革命的青年读了此书不流几滴同情之泪,也算忍人了。
《俄国虚无党人运动史》:此书可以使人流泪,也可以使人兴奋。
《卖鱼者的生涯》:译者一面流着泪,一面译成此书。
《告青年》:我们捧着一册,怀着纯白的心,沸腾的血,热烈的渴望,同情的眼泪,大步向着实生活走去。
《悬崖》:作者使我们跟他们一道笑,一道哭,一道顺着激情的发展生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这整个故事是如此逼取我们的眼泪。
巴金的眼泪是一种呐喊,一种阅读的境界,一种文化的感召力。即使是在商业化的语境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文化人心底的纯真的爱。那爱,洒向读者,洒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