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论正统观与历史分合[作者:田方萌]

(2024-05-03 21:50:01)

关于王朝正统的争论在中国历史上绵延长久,如果不是读到《五代九章》的相关章节,我可能很久以后才会留意到那些言论。饶宗颐编著的《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收入多篇相关历史文献,目前我只读过其中一些篇什。韩国学者朴炳奭撰写过有关正统论的著作《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我也只是看到维舟兄的笔谈后才知道此书,因而不敢给出定论。

我较为肯定的是,梁启超的一篇文章不能终结这场历时甚久、众说纷纭的争论。梁氏固然是大学者,欧阳修、朱熹、王夫之等人又何尝不是。梁氏将参与正统之争的古人皆称为陋儒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此说不仅我不敢苟同,朴炳奭也认为过激

郑先生的正统观接续梁启超,认为正统是皇权为维护自身编造的说法。而在我看来,正统之说首先是一种类似历史哲学的论述,体现了古人对国史的反思,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对正统论性质的不同判断决定了我们看待其功能的分歧。孰是孰非还是由读者来思考吧,这里仅就郑先生的回应再作一些澄清和反馈。

欧阳修说始不得其正,合天下于一而居正。郑先生写道:原来在欧阳修那里统就是正,如是正统改称不好吗?我对此句的理解有异,关键在于字。郑先生似认为因而,我理解而且。统一天下后,王者可能居正,也可能居不正。满足合天下于一居正两个条件,才可称为正统。联系到欧阳修关于正统的其他论述,他不会断然讲统就是正,我相信我的理解更近其本意。

就正统的标准而论,郑先生认为权力来源是的重头,因为他看重正统论巩固新政权的作用。朴炳奭指出古代王朝更替的两种方式,一为禅让,一为放伐,两者均以武力为后盾,符合郑先生的判断——“……历史上都是以暴力、没有以功德得天下的。尽管如此,使用暴力的意义仍存在性质上的差别。我讲过刘邦集团很难说以功德得天下,这只是相对项羽集团而言。在反抗秦制这一点上,两者当时都是深得人心的。

在《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一书中,朴炳奭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几十种正统论,除一人(徐奋鹏)外,所有论者都承认两汉为正统,并未考虑梁启超列出的第三条前代之血胤为正,可见他们承认推翻秦朝具有合理性。这种替天行道的武力征伐不同于游牧民族依靠胡骑建立的征服王朝,后者更多借助了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立国。例如,蒙元军队攻打江南和华南之时,南宋内部尚未出现严重的合法性危机,还不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时。郑先生说胡汉政权的正统性与军事立国无涉,我还不能认同。

郑先生明白写道:谈正统只能越谈越糊涂,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这个东西。他在《五代九章》借用了梁六条论证这一点,我已在笔谈中指出其问题。他还引用了章太炎的说法正统殊可不问,章氏的原话是殊不可问,否定性更强。但细读其原文,章氏仅举出历史上那些有争议的政权,并未否定汉唐宋明不是正统。郑先生还指出治天下的正当性更难判定,我也承认。但难以判定不等于不能判定,更不等于否定正统概念。

我提到正统观节制帝王的功能,郑先生亦认为不存在:对本朝帝王讲述历代明君,大可不必涉及正统。帝王们可能不这么想。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强调:“……德在内近者则大统集于内近,德在外远者则大统集于外远。即谓正统与德治相伴相生。此说当然是为清廷的统治辩护,却可见雍正懂得这个道理:仿效前朝的有德明君,才能提高本朝的正统性。

关于正统观的演变史,我同意郑先生的说法:中国历史越往后正统观越深入人心,越往前正统观越稀薄。原因仍值得探讨。在针对维舟兄的回应中,郑先生写道:认为分裂的局面不正常,是受正统论影响的后人的判断。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时间几乎对开,我们怎么可以说半数时间的中国历史都不正常呢,当事人更不会这么看。朴炳奭也指出中国人错误地理解了历史上的分合,以为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若以中原及其周边的地盘作为基准,中国在秦后到清末只有近半时间处于统一。

我以为国人的常识并非谬见,原因在于中国的分裂不同于欧洲的分裂。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类似今日,主要集中在中原和东南一侧。如果我们按照人口比例衡量统一程度,而非只看政权统治的地理面积,对于分合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沙伊德尔(Walter Scheidel)的统计,统治区域内七成以上人口的大型帝国在欧洲只出现过一次(罗马帝国),但在中国至少出现过六次(汉、唐、北宋、元、明、清),加上短命的秦朝和隋朝共八次。这些王朝的国祚加在一起,中国在秦后的大半时间确实处于统一或接近统一的格局,而且越往后统一的趋势越明显。

即使处于分裂状态,只有战国时期和五代时期类似欧洲历史上王侯林立的局面,南北朝和宋辽金时期基本上都是两强对峙。一方面,如郑先生所言,分裂时期的现实主义者只顾在乱世中求生;另一方面,如维舟兄所言,像陆游那样期待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人物也不少见。钱穆因而讲过:“……中国史上虽在多统时期还有它一统的精神;西洋史上虽在一统时期,也还有它多统的本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中国人尤其重视正统。

最后再说一点。郑先生似乎认为正统观的影响主要在新朝成立之初,其实此前此后正统观均参与其中。在天下大乱之际,正统性较高的政权具有优势,有可能统一天下,也有可能最终消亡,前者如刘秀集团,后者如刘备集团。郑先生曾在访谈中谈到:王朝建立后大多立刻开科举,就是给士阶层出路。……这依旧与正统无涉。如果居天下之正包含了给士阶层出路的仁政,那么科举也不能说无涉正统。况且,科举制为读书人提供了经济和安全保障,正是他们传承了包括正统观在内的中华文化。

我在历史方面的学养远逊于郑先生和维舟兄。借助围绕《五代九章》的讨论,我有幸与两位饱学之士交流,从中受教甚多,即使我未必赞同他们的看法。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的笔谈不能一直进行下去。郑先生有意让维舟兄和我作结,表现了他身为前辈的礼让之风。我相信他一定还能有力地回应我们,就期待以后在其他平台或饭局上继续煮酒论英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