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
(2024-03-21 16:27:04)
什么是道?船山认为,老百姓安分守己,士大夫不浮躁,做事稳重从容,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能保障这一点也就是最理想的国家治理策略。当政者要对这一根本问题有清楚认识,具备大局观,从容面对各种不同声音,不会因此动摇信念,这才是了不起的大格局!一人之见闻有限,而四海之大,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不明白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胸中没有丘壑,没有定见,必将被花样百出的所谓新见解迷惑。
船山激赏李沆的出发点,是对理想政治的独特认识:“安民以定国。”为什么老百姓安分守己,士大夫不浮躁,做事稳重从容,会被他奉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如果不安分,锐意进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王夫之首先解释治理国家要面临极端复杂的局面:
夫天下有其大同,而抑有其各异,非可以一说竟也久矣。其大同者,好生而恶死也,好利而恶害也,好逸而恶劳也。各守其大经,不能无死者,而生者众矣;不能无害者,而利者长矣;不能无劳者,而逸者达矣。天有异时,地有异利,人有异才,物有异用。前之作者,历千祀,通九州,而各效其所宜;天下虽乱,终亦莫能越也。此之所谓伤者,彼之所自全;此之所谓善者,彼之所自败。虽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
天下之人在根本方面有共同点,但又各不相同,从来就没有哪种治理模式能照顾所有人。人的根本共同点是愿意活着,害怕死亡;喜欢对自己有利的,厌恶有害的;喜好安逸,以劳累为苦。再理想的政治,也不过把握好大方向,给绝大多数人提供安全,没法保证人人寿终正寝;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好处,没法保证人人获益;使绝大多数人生活相对安逸,没法保证人人满意。
天时会发生变化,地利各有不同,人的能力不同,物的功用也不同。这是强调没有古今一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板。前代成功的创法立制,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域,都是因时因地制宜。不如此会导致天下大乱。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有害举措,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可能就成了一步妙棋;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有益举措,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可能就成了败招。即便舜、禹这样关爱百姓的用心和政治智慧均达到极致的上古圣王,其创立的制度也不可能没有缺陷,不能避免被后人批评。
概括起来,王夫之说明了两点:第一,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完美制度模板,理想政治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第二,制度层面,再理想的政治也没法照顾到所有人,都会有缺陷,因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绝对意义上的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制宜没有可能实现。任何制度上填补“漏洞”的行为,也就是改造制度使其适应此前没能照顾到的特定人群,一定会造成新的“漏洞”——会产生新制度未能充分考虑其需求的新的特定人群。这种情况下,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度建设只能以尽可能多的人的长远利益为基本考量。
面对人世注定的不圆满,船山悟出了李沆的思想精髓:“创制听之前王,修举听之百执,斟酌听之长吏,从违听之编氓,而天下各就其纪。”怎么才能在对特定的历史条件有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站在全局高度,以尽可能多的人的长期利益为目标来设计国家体制?王夫之认为,开国君主奠定的一代新制,就属于这样的体制,后世子孙的任务就是继承并维护好这一体制。
船山激赏李沆的出发点,是对理想政治的独特认识:“安民以定国。”为什么老百姓安分守己,士大夫不浮躁,做事稳重从容,会被他奉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如果不安分,锐意进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王夫之首先解释治理国家要面临极端复杂的局面:
夫天下有其大同,而抑有其各异,非可以一说竟也久矣。其大同者,好生而恶死也,好利而恶害也,好逸而恶劳也。各守其大经,不能无死者,而生者众矣;不能无害者,而利者长矣;不能无劳者,而逸者达矣。天有异时,地有异利,人有异才,物有异用。前之作者,历千祀,通九州,而各效其所宜;天下虽乱,终亦莫能越也。此之所谓伤者,彼之所自全;此之所谓善者,彼之所自败。虽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
天下之人在根本方面有共同点,但又各不相同,从来就没有哪种治理模式能照顾所有人。人的根本共同点是愿意活着,害怕死亡;喜欢对自己有利的,厌恶有害的;喜好安逸,以劳累为苦。再理想的政治,也不过把握好大方向,给绝大多数人提供安全,没法保证人人寿终正寝;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好处,没法保证人人获益;使绝大多数人生活相对安逸,没法保证人人满意。
天时会发生变化,地利各有不同,人的能力不同,物的功用也不同。这是强调没有古今一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板。前代成功的创法立制,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域,都是因时因地制宜。不如此会导致天下大乱。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有害举措,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可能就成了一步妙棋;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有益举措,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可能就成了败招。即便舜、禹这样关爱百姓的用心和政治智慧均达到极致的上古圣王,其创立的制度也不可能没有缺陷,不能避免被后人批评。
概括起来,王夫之说明了两点:第一,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完美制度模板,理想政治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第二,制度层面,再理想的政治也没法照顾到所有人,都会有缺陷,因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绝对意义上的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制宜没有可能实现。任何制度上填补“漏洞”的行为,也就是改造制度使其适应此前没能照顾到的特定人群,一定会造成新的“漏洞”——会产生新制度未能充分考虑其需求的新的特定人群。这种情况下,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度建设只能以尽可能多的人的长远利益为基本考量。
面对人世注定的不圆满,船山悟出了李沆的思想精髓:“创制听之前王,修举听之百执,斟酌听之长吏,从违听之编氓,而天下各就其纪。”怎么才能在对特定的历史条件有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站在全局高度,以尽可能多的人的长期利益为目标来设计国家体制?王夫之认为,开国君主奠定的一代新制,就属于这样的体制,后世子孙的任务就是继承并维护好这一体制。
前一篇:王夫之作《读通鉴论》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