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作《读通鉴论》的真正含义
(2024-03-21 12:04:13)
[摘录]王夫之撰作《读通鉴论》《宋论》,不是要给后人提供可以按图索骥、存在现成答案的治国手册,不是绝对否认变法、上书的合理性,而是提醒后人,切勿轻言变法!
政治服务于人性,是为了促成人性的充分发育和自然舒展。士大夫中正平和、雍容大度,百姓安分守己、忠厚朴实,这不仅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前提,而且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之一。鼓励体制外议政,会引发躁动、奔竞和狂热,也会让国家陷入党争的漩涡,直至沉沦。这就是《宋论》仁宗第六篇对北宋党争下的诊断。
船山认为,北宋朋党,“盛于熙、丰,交争于元祐、绍圣,而祸烈于徽宗之世,其始则景祐诸公开之也”。所谓“景祐诸公”,即其后文所云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尹(洙)。景祐年间,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屡屡在皇帝面前激烈指摘宰相吕夷简,引发吕氏反弹,将其贬官外放,余靖、欧阳修、尹洙三人站出来声援范仲淹,结果一并被贬。这既是北宋党争的开始,也是士大夫政治出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王夫之认同党争是君子小人之争,他称四人为“诸公”,肯定其正人君子的立场,但同时强调,害得北宋亡国的党争,君子而非小人才是始作俑者。
“国家刚方挺直之正气,与敦庞笃厚之醇风,并行而不相悖害。”国家安定需要士大夫们一身正气,也需要淳朴宽厚的士风,这在士大夫身上可以并行不悖。培养士大夫同时具备两种品质,是身处决策圈、充当百官领袖的宰执们的责任。宰执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以国之治乱、人之贞邪引为己任”,若朝有奸邪,宰执当挺身而出,不能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授发奸摘伏之权于锐起多言之士”。
但又不仅仅是宰执们的责任。“人主平其情以不迫行其用舍,慎其听以不轻动于人言,则虽有小人,不伤君子,其有君子,不患其有小人,而国是贞矣,而嚣凌息矣。”天子平心静气,看准了再用人,不冒失;用人不疑,不追求“好问好察”的虚荣,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影响。任何时代都免不了有小人,皇帝保持冷静、稳重,小人就没有机会伤害君子,君子也就不用担心小人的存在,无须整日人心惶惶,党同伐异,党争也就不会出现。
可惜仁宗朝的君相都犯了错误。
“仁宗之求治也急,而性情之所偏倚者,宽柔也。宽柔者之能容物,人所知也。宽柔者之不能容物,非知道者不知也。至于前而有所称说,容之矣,未遽以为是,未遽以为非也。容之容之,而言沓至,则辩言者且将怒其所必怒,而终不能容。”仁宗求治心切,个性宽柔,但这样的人也有很不宽容的一面,只有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哲人才看得出来。仁宗这类人,听到别人的批评或建议,往往觉得不错,但没有主见,不能明辨是非,一种意见来了,虽然心里没底,但会对提意见的人表示好感,待时间一长,反对意见也来了,便不知所措。这时先前提意见的人为了替自己辩护,可能说些不该说的话,比如指责天子糊涂,被小人蒙蔽,这难免引发天子的怒气,使自己最终不被天子所容。
“夫苟乐求人言,而利用其臧否,则君子小人莫能自必,而特以议论之短长为兴废。于是而小人之党,竞起争鸣;而自附于君子之华士,抑绰约振迅,饰其文辞,以为制胜之具。”既然皇帝对孰谓君子、孰谓小人没有定见,鼓励大家发表各种意见,那就看谁更能耸动视听。于是小人纷纷粉墨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而那些依附君子的浮华之士,也赶紧大逞口舌之能,力争在这场“竞赛”中取胜。
“言满天下,蔚然可观,相传为不讳之朝。故当时士民与后世之闻其风者,所甚歆仰于仁宗,皆仁宗之失也。于是而宋兴以来敦庞笃厚之风,荡然不足以存矣。”就这样,士大夫政治在仁宗朝出现了,精彩的言论层出不穷,天下后世传诵不绝。因为言论自由,仁宗朝被称颂为理想时代,但船山当头棒喝,认为这恰恰是仁宗的失败——宋初以来士大夫忠厚质朴的风气,就此荡然无存。
接着王夫之就批评仁宗朝的宰执。吕夷简心术不正,不用多说。后来出任宰执的文彦博、韩琦、富弼、范仲淹、司马光等人,虽然都是正人君子,其治国之术却不正:“恐其志不足以行,则旁求助于才辩有余之士,群起以折异己而得伸。”他们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求助于能言善辩之徒,组队攻击不同政见者,以实现其政治抱负。于是一批决策圈外的士大夫占据了道德高地,拥有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些人拉帮结派,一呼百应,倚仗人多势众压倒对手,秉持顺我者是、逆我者非的信念,一味追求胜利而不顾理性。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天子因没有主见而没有稳固的政治信条,对宰执乍信乍疑,导致决策层人事变更频繁,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没办法长期执政,国计民生可想而知。北宋后期的党争恶习,早在仁宗朝就出现了。
偏偏仁宗君相感觉良好,认为这是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的体现。于是“士竞习于浮言,揣摩当世之务”,迎合风尚,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乃至颠倒黑白,为自己张目。风气形成后,士大夫在读书时代就受到熏陶,“持之终身”,而且代代相传。北宋中后期党争中的风云人物,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对于国家而言,这等于“置神器于八达之衢,过者得评其长短而移易之,日刓月敝,以抵于败亡”。国策就如一件神圣的精密仪器,若把它放置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操作,日子一长,非“报废”不可。
最后,船山指出,仁宗朝党争形成的关键,是君子们必欲扳倒吕夷简、夏竦,引发了两人的激烈反弹。两人确实不是公忠体国之人,但也算不上大奸大恶。“而范、余、欧、尹遽群起以去国为高,投滴水于沸油,焰发而莫之能遏。然则吕、夏固不足以祸宋,而张逐虎之网,叫呼以争死命于麏兔,何为者邪?”
归根到底,还是君相的责任:“天子不慎于听言,而无恒鉴;大臣不自秉国成,而奖浮薄。”于是君子小人都热衷于拉帮结伙,你来我往,比拼谁的嗓门大、气势足。这不就是末世景象吗?
对王夫之来说,政治风气比制度更重要,更为根本。维持良好政治风气的关键,是要避免出现党争。一旦形成党争,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会意气用事,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政治将成为泄愤工具,走向非理性的极化,国家也就随之崩溃。而要避免党争,关键是“专家”治国,杜绝体制外的声音。尽管体制不可避免会丧失活力,但通过人事变更,上行下效,就能带动体制自我更新。体制外声音不仅无益,而且会引发党争。
船山的这一看法,不仅跟他对政治运作过程的洞见有关,而且源于他对政治目的的理解。政治是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这点大概没有理想主义者会反对。但什么是苍生福祉,恐怕言人人殊。王夫之认为,幸福感最终来自人性的满足,而安全感与从容的心态是人性的根本要求。变化莫测的现实容易让人迷失,走上违背本心的歧途,所以好的政治应当致力于保护人心免受躁动的冲击。
不论是对国家这个政治体,还是对人这个政治体服务的目标而言,稳定本身就是首要价值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稳定压倒一切。政治应当讲究稳健,润物细无声,才能避免激烈震荡带来的巨大破坏。[摘自林鹄 | 变法、党争与士大夫政治——王夫之的政治理论
政治服务于人性,是为了促成人性的充分发育和自然舒展。士大夫中正平和、雍容大度,百姓安分守己、忠厚朴实,这不仅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前提,而且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之一。鼓励体制外议政,会引发躁动、奔竞和狂热,也会让国家陷入党争的漩涡,直至沉沦。这就是《宋论》仁宗第六篇对北宋党争下的诊断。
船山认为,北宋朋党,“盛于熙、丰,交争于元祐、绍圣,而祸烈于徽宗之世,其始则景祐诸公开之也”。所谓“景祐诸公”,即其后文所云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尹(洙)。景祐年间,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屡屡在皇帝面前激烈指摘宰相吕夷简,引发吕氏反弹,将其贬官外放,余靖、欧阳修、尹洙三人站出来声援范仲淹,结果一并被贬。这既是北宋党争的开始,也是士大夫政治出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王夫之认同党争是君子小人之争,他称四人为“诸公”,肯定其正人君子的立场,但同时强调,害得北宋亡国的党争,君子而非小人才是始作俑者。
“国家刚方挺直之正气,与敦庞笃厚之醇风,并行而不相悖害。”国家安定需要士大夫们一身正气,也需要淳朴宽厚的士风,这在士大夫身上可以并行不悖。培养士大夫同时具备两种品质,是身处决策圈、充当百官领袖的宰执们的责任。宰执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以国之治乱、人之贞邪引为己任”,若朝有奸邪,宰执当挺身而出,不能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授发奸摘伏之权于锐起多言之士”。
但又不仅仅是宰执们的责任。“人主平其情以不迫行其用舍,慎其听以不轻动于人言,则虽有小人,不伤君子,其有君子,不患其有小人,而国是贞矣,而嚣凌息矣。”天子平心静气,看准了再用人,不冒失;用人不疑,不追求“好问好察”的虚荣,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影响。任何时代都免不了有小人,皇帝保持冷静、稳重,小人就没有机会伤害君子,君子也就不用担心小人的存在,无须整日人心惶惶,党同伐异,党争也就不会出现。
可惜仁宗朝的君相都犯了错误。
“仁宗之求治也急,而性情之所偏倚者,宽柔也。宽柔者之能容物,人所知也。宽柔者之不能容物,非知道者不知也。至于前而有所称说,容之矣,未遽以为是,未遽以为非也。容之容之,而言沓至,则辩言者且将怒其所必怒,而终不能容。”仁宗求治心切,个性宽柔,但这样的人也有很不宽容的一面,只有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哲人才看得出来。仁宗这类人,听到别人的批评或建议,往往觉得不错,但没有主见,不能明辨是非,一种意见来了,虽然心里没底,但会对提意见的人表示好感,待时间一长,反对意见也来了,便不知所措。这时先前提意见的人为了替自己辩护,可能说些不该说的话,比如指责天子糊涂,被小人蒙蔽,这难免引发天子的怒气,使自己最终不被天子所容。
“夫苟乐求人言,而利用其臧否,则君子小人莫能自必,而特以议论之短长为兴废。于是而小人之党,竞起争鸣;而自附于君子之华士,抑绰约振迅,饰其文辞,以为制胜之具。”既然皇帝对孰谓君子、孰谓小人没有定见,鼓励大家发表各种意见,那就看谁更能耸动视听。于是小人纷纷粉墨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而那些依附君子的浮华之士,也赶紧大逞口舌之能,力争在这场“竞赛”中取胜。
“言满天下,蔚然可观,相传为不讳之朝。故当时士民与后世之闻其风者,所甚歆仰于仁宗,皆仁宗之失也。于是而宋兴以来敦庞笃厚之风,荡然不足以存矣。”就这样,士大夫政治在仁宗朝出现了,精彩的言论层出不穷,天下后世传诵不绝。因为言论自由,仁宗朝被称颂为理想时代,但船山当头棒喝,认为这恰恰是仁宗的失败——宋初以来士大夫忠厚质朴的风气,就此荡然无存。
接着王夫之就批评仁宗朝的宰执。吕夷简心术不正,不用多说。后来出任宰执的文彦博、韩琦、富弼、范仲淹、司马光等人,虽然都是正人君子,其治国之术却不正:“恐其志不足以行,则旁求助于才辩有余之士,群起以折异己而得伸。”他们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求助于能言善辩之徒,组队攻击不同政见者,以实现其政治抱负。于是一批决策圈外的士大夫占据了道德高地,拥有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些人拉帮结派,一呼百应,倚仗人多势众压倒对手,秉持顺我者是、逆我者非的信念,一味追求胜利而不顾理性。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天子因没有主见而没有稳固的政治信条,对宰执乍信乍疑,导致决策层人事变更频繁,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没办法长期执政,国计民生可想而知。北宋后期的党争恶习,早在仁宗朝就出现了。
偏偏仁宗君相感觉良好,认为这是集思广益、兼容并包的体现。于是“士竞习于浮言,揣摩当世之务”,迎合风尚,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乃至颠倒黑白,为自己张目。风气形成后,士大夫在读书时代就受到熏陶,“持之终身”,而且代代相传。北宋中后期党争中的风云人物,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对于国家而言,这等于“置神器于八达之衢,过者得评其长短而移易之,日刓月敝,以抵于败亡”。国策就如一件神圣的精密仪器,若把它放置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操作,日子一长,非“报废”不可。
最后,船山指出,仁宗朝党争形成的关键,是君子们必欲扳倒吕夷简、夏竦,引发了两人的激烈反弹。两人确实不是公忠体国之人,但也算不上大奸大恶。“而范、余、欧、尹遽群起以去国为高,投滴水于沸油,焰发而莫之能遏。然则吕、夏固不足以祸宋,而张逐虎之网,叫呼以争死命于麏兔,何为者邪?”
归根到底,还是君相的责任:“天子不慎于听言,而无恒鉴;大臣不自秉国成,而奖浮薄。”于是君子小人都热衷于拉帮结伙,你来我往,比拼谁的嗓门大、气势足。这不就是末世景象吗?
对王夫之来说,政治风气比制度更重要,更为根本。维持良好政治风气的关键,是要避免出现党争。一旦形成党争,君子也罢,小人也罢,都会意气用事,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政治将成为泄愤工具,走向非理性的极化,国家也就随之崩溃。而要避免党争,关键是“专家”治国,杜绝体制外的声音。尽管体制不可避免会丧失活力,但通过人事变更,上行下效,就能带动体制自我更新。体制外声音不仅无益,而且会引发党争。
船山的这一看法,不仅跟他对政治运作过程的洞见有关,而且源于他对政治目的的理解。政治是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这点大概没有理想主义者会反对。但什么是苍生福祉,恐怕言人人殊。王夫之认为,幸福感最终来自人性的满足,而安全感与从容的心态是人性的根本要求。变化莫测的现实容易让人迷失,走上违背本心的歧途,所以好的政治应当致力于保护人心免受躁动的冲击。
不论是对国家这个政治体,还是对人这个政治体服务的目标而言,稳定本身就是首要价值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稳定压倒一切。政治应当讲究稳健,润物细无声,才能避免激烈震荡带来的巨大破坏。[摘自
林鹄 | 变法、党争与士大夫政治——王夫之的政治理论
一文]
后一篇: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