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是个临时机构?
(2023-06-19 06:36:57)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也叫“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开始时只是临时机构,嘉庆帝改为常设.职责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汇机要,承旨出政。
l
清朝军机处的办事特点
军机处的办事特点,一是“速”,二是“密”。除每晨例行的谒见请旨外,昼夜都有人在“值庐”恭候,以备接见,从不误事。皇帝外出巡幸、谒陵、避暑,都有军机大臣相随,因此像隆宗门内那样的军机处值庐,他处也有。每日折奏无论是几十件或上百件,或明发或密谕,一律当天办完,从不耽搁一日。“密谕”的传递速度,十分可观。只要军机大臣在信封上注明,一日便可行三百里、五百里,甚至“加快六百里”,快捷程度,前代罕有。军机大臣掌握机要之事,因此皇帝接见他们时,左右太监要一律退出。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军事机关竟然不是正式机关,因为它没有公署,即固定的办公地点。再者它也没有固定的官员,管理军机处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日常办公的官员称为“军机章京”这些都是兼职的。按照清朝典制,国家在遇到军事行动时设立军机处,而战争总不能打一辈子吧,总有打完那天,等军事结束了,军机处也应裁撤。所以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官方建制书籍——《会典》里根本就没把军机处列在其中。
皇帝是聪明的,要大臣们办事,但只给你虚名不给实权,即保存了皇帝的皇权又让臣工们面子上好过,毕竟这是直接给皇帝办事的机关。这麽好的机关,皇帝自然不舍得军事结束就马上裁撤了。自乾隆以后,不但长设下来,而且其职权反而越来越大。到嘉庆时期干脆把军机处正式列为国家的正式机关。到了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了总理衙门,军机处的权力开始被削弱,后来慈禧太后掌握大权,军机处再一次被削弱;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4月,清朝成立了责任内阁,军机处正式被撤销。
-
l
在雍正时期,军机大臣人选主要以皇帝亲信为主,军机章京也是由军机大臣从本部衙门中挑选可信任下属,一块处理事务,从咱们上述的军机大臣名单来看,担任军机大臣的官阶品级都是一品大员。 l
军机处有他政治上的特殊性,军机处总揽机要,他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清朝统治者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军机处除了每天例行的觐见皇帝外,军机处还要24小时有人值班,以备皇帝随时接见,从来不会误事。如果说皇帝外出,不管是去哪里,都会有军机大臣跟随。就是这样特殊的职位,却是加官进爵的捷径。
根据《池上草堂笔记》记载乾隆时期,因为夜里有紧急的要事找军机大臣商议,其他的军机大臣都回家了,只有军机章京吴熊光、戴衢亨两个人在值班,乾隆皇帝只好交给他俩去处理,结果这两个人的办事能力,让乾隆皇帝非常满意,两个人得到了“升职加薪”。
-
在军机处里面的工作人员可以分为两类:军机大臣、军机章京。
-
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没有定数,多的时候六、七人,雍正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人员来充当军机大臣。当时的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都是军机大臣。
-
军机章京主要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的官员当中取用。选取中必须年轻、办事练达、撰拟迅速、书写端正。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军机大臣来处理一些文书档案,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