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士

(2023-09-27 11:42:10)
标签:

游士

春秋

战国

分封制

郡县制

游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特有阶层。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封建贵族秩序逐渐土崩瓦解,游士乘势而起。

“游士”这个称谓,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意义却有不同。如《国语·齐语》:“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韩非子·和氏》:“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前者指擅长外交游说之人,后者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游士”作为改变历史进程的阶层的代称,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战国策·刘向书录》:“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余英时说“游士”的“这个‘游’字至少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周游列国,寻求职业;第二是从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记述西周末至战国的历史事实,大致分为周室分裂,王室东迁——王命不行,诸侯争霸——霸政衰微,大夫执政等阶段,并得出结论:“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贵族阶级之必须崩溃,平民阶级之必须崛兴,实乃此种文化酝酿之下应有之后果。”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周室王命不行引起的三个现象依次为“列国内乱”“诸侯兼并”“戎狄横行”,霸政时期的五霸相争,无一不是军事斗争。即使军事斗争算是一种文化现象,也不能得出在社会阶梯上,贵族下降,平民上升的现象是贵族文化酝酿的结果。

周初树立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天命靡常,惟德是依”,似乎更能解释周室分裂和霸政衰微等历史现象。天命无常,天子失德与否,决定国家的兴亡。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的所有王朝都未逃脱这一历史周期律。谁来确定天命的依归呢?理论上是上帝,而实践中却是赤裸裸的暴力,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国不同于其他文明,因为天命涉及的既不是选举,也不是宗教赋予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起源》)。秦以后,所有的改朝换代,唯一的法则是:打天下,坐天下。至于合法性,大多都是投靠新朝的儒士所追认。

《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际周初的封建在成康之世才完成,《史记》提到的大小国家有100多个。周王室衰微之后,春秋时期的294年,中国的国家之间共打了1211次战役,和平岁月仅有38年,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后续的254年战国时期,打了468次战役,仅有89年太平无事。兼并使国家数量大跌,战役总数因此减少,战国七雄灭了其余16(《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最后,秦灭六国,建立秦帝国。全程充斥着暴力战争。

春秋和战国的根本不同,在于春秋时期封建贵族秩序尚存,战争的主角都是诸侯,而战国时期出现了下克上的现象,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主角有四位是过去的世卿大夫。周初建立的封建贵族秩序开始崩溃。

王夫之称春秋战国之际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游士,只可能产生于这个特定的时期。

游士最初并非单指读书人。“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游士失职之祸》),游士既包括读书人,也包括身有一技之长的人。据钱穆分析,战国游士的出身有五:“一大学者及其弟子,如荀卿、李斯等。二庶孽公子及先世仕宦,如商鞅、乐毅等。三资产在中人以上,如吴起、吕不韦等。四贫士,如张仪、范睢、虞卿等。五贱臣下吏,如申不害、赵奢等。”

中国上古就把庶民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士”,自周初就是封建制度中世卿大夫嫡长子之外诸子的称谓,即钱穆所说的庶孽公子,是最基础的贵族,最上层的庶民。

在《老子》和《论语》中,可以看出“士”的发展轨迹。《老子》论及“士”的仅有两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四十一章);“善为士者,不武”(六十八章)。上、中、下“士”,指大夫之下的低级官员,即钱穆所说的贱臣下吏;“善为士者”,“士”指兵卒;都和读书人扯不上关系。《论语》涉及“士”的有十多处,如《里仁篇》“士志于道”;《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大致已成为读书人的代称。读书人一旦成为“士”,就不纯粹是钱穆所说的“平民”或者福山所说的“庶民”。“士”在战国之所以称为“游士”,不过是因为“士无定主”罢了。

孔子自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起,周游列国14年,以求“得君行道”,终未获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仍有心从政,但始终被敬而不用。事实证明,孔子秉持的所谓“王道”,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孔子先后游历卫、陈、宋、郑、蔡等国,求取公职,试图为君主策谋,展现出来的实际形象,并非后人尊崇的圣人形象,而是游士形象。孔子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士。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传》)。孔子的徒子徒孙则是第一批游士。

481年,这一年是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终于这年。这年发生了从春秋过渡到战国的标志性事件——齐左相田常弑齐简公。孔子听说之后,斋戒沐浴朝见鲁哀公,请求发兵讨伐田常。鲁哀公令他去报告三桓,三桓拒绝发兵。以孔子的立场,田常是乱臣贼子,不得不有自己的态度,而鲁哀公却早已失去权柄,比齐简公好不了多少。田常“专齐之政”,正是孔子竭力维护的王道秩序崩塌的第一块骨牌。两年后,孔子病逝。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刘向描述战国的形势: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王侯,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战国策·刘向书录》)

诸子百家,蜂起于战国。游士皆以自己所学取合诸侯;而诸侯为富国强兵,争相养士为我所用。正如柳诒徵所说:“春秋之时,多世卿执政,其由布衣崛起,骤至卿相者,不数数见。至战国而风气一变。窭人下士,抵掌游说,往往取贵族世臣之权而代之,而阶级之制遂以渐泯。”取贵族世臣之权而至卿相的游士,当然不可能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而是吴起、商鞅、苏秦、张仪、范睢、李斯这些读书人。

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有两个关于中国的表述:一是“君主、贵族、庶民阶层之间的交叉斗争,对欧洲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却从没在中国发生。相反,它有个早熟的现代集权国家,一开始就打败所有的潜在对手”;二是“在某种程度上,东周冲突背后的症结是旧贵族秩序分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庶民寻觅新机会,以攀登权力阶梯”。

福山拿来和西周封建秩序比较的是欧洲中世纪才有的封建制度,其间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仅以贵族而言,西周贵族是周初封建产生的亲缘贵族,欧洲贵族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产生的军事贵族,后者的力量远高于前者。

欧洲现代政治制度——民主宪政,起源于英国的《大宪章》。国王约翰在贵族、教士、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了“这份著名的契约,通常称为《大宪章》,保证了王国各等级——教士、贵族、人民——的自由与特权不受侵犯”(休谟《英国史》)。贵族在《大宪章》签署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大宪章》最重要的成果是: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

中国战国的棋枰上,参与博弈的是君王、贵族、游士。博弈中,获利最大的当然是君王,其次才是游士,没有君王的支持,游士根本不可能得势;而七国所有的变革,都是从加强君权、削弱贵族特权开始的,如吴起“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鞅“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二十等爵制”“推行县制”,范睢教秦昭王强干弱枝,加强君权,“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

钱穆把战国时期分为两期:第一期是周代宗法封建国家之衰灭;第二期是新军国成立以后之相互斗争时期。第二期又包括四期:梁惠王称霸时期,齐威、宣、湣三世继梁称霸期,秦昭王继齐称强期,秦灭六国期。

战国时期的强国魏、齐、秦,都是善用游士的国家,其中又以秦国得游士之力最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等。这与战国时期的200多年中,秦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昏君式衰退”,并且先后出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秦王政等有为君主是分不开的。所以才有贾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之说。

钱穆所谓新军国相互斗争时期,最先强盛的并不是秦,而是魏、齐。为什么秦能够后来居上,消灭六国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认为秦拥有地势之利。这在军事上当然是一个优势。

秦地处西鄙,信陵君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淮南子》说:“孝公欲以虎狼之师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如果以结果来评判,文化野蛮的秦,正好受礼乐文化的浸染较少,秦孝公才能在商鞅论道的时候,选择霸道,支持商鞅在秦国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秦灭六国,可以说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才得以成功的。

福山说:“中国没有基于宗教的法治的历史基础。中国的传统以法家思想为基石,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律主要是制定法,也就是皇帝所颁布的王法。”中国西周封建,实行的是一种实质上的习惯法。西周向东南扩张,武装殖民,输出新的秩序——分封制。分封制伴随着汉字圈的扩大,礼乐文化的输出。秦灭六国,也可以说是一种武装殖民,同样输出新的秩序——郡县制。郡县制则伴随着文书行政的推行,从云梦睡虎地、龙山里耶秦简,可以了解文书行政的精细。文书行政的规范就是“制定法,也就是皇帝所颁布的王法”。

贾谊说:“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秦二世而亡,其中的教训,当然值得总结。但是,贾谊没有想到的是:秦虽然灭亡,而百代皆行秦政制。

秦政制的形成,得力于商鞅、范睢、李斯三位游士。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代替贵族采邑制;废井田制,代以“履亩而税”;建立以军功授爵制,剥夺贵族世袭爵位的权利;建立农战体制,以步卒代车骑;商鞅变法建立了秦政制的基础。范睢对外提出“远交近攻”战略,主张扩张领土,消灭敌国有生力量,为秦灭六国奠定了有效的军事外交策略;对内建议固干弱枝,成功地把权力集中于统治者一人,确立君主独裁制。李斯谏逐客;主张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秦分天下为36郡。

战国时期,被视为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汉书·艺文志》却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又说:“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诸侯养士为的是争天下,从这个角度评价,九家之中真正的赢家是法家。

首先,秦取天下,最大的功臣商鞅、李斯就是法家。在李斯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韩非。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综合商鞅、申不害、慎到三家,“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用,复参以黄老之无为,遂创成法家最完备之系统”(《中国政治思想史》)。韩非由于李斯的排挤和陷害,死于狱中,但并未阻碍他的思想成为秦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基础。

法家最大的成就,就是联手君王,铲除了贵族阶层,取消了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结束了封建时代,开创了新的集权专制时代。中国社会从此变成一个扁平化的社会,除了皇帝和平民,不存在任何阶级,而只有阶层之分。

托克维尔说过:“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中国专制时代的历史,确切地印证了托克维尔的这一判断。而且,这个“早熟的现代集权国家”,比托氏所处的时代早了2000多年。托氏还有一个永不过时的判断:“只要平等和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可是,从孔子开始,中国民众就只知道“平均”,而不知道平等和自由;直到19世纪末叶,才开始追求平等和自由。

秦灭六国,完成了大一统,海内归一。“士无定主”的时代也就结束了,游士退出历史舞台。

司马谈所论的六家,在汉初胜出的是黄老道家;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独尊。所有的家派,基本上都归于儒道两家。“士”从此分为两类,选择出仕的儒家,和选择退隐的道家(老庄道家)。

汉武帝朝开创的察举制度,开辟了“士”依附权力的制度化途径。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文人和官僚的作用合二为一”。“士”最终成为皇权社会皇家之外最大的赢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